第八章 介子推(2 / 2)

狐毛見狀就對重耳說:“公子渡河後就回國了,現在國內有大臣輔佐您,外麵又有秦國大軍的幫助。應該再也用不著我們了,請求主公允許微臣留在秦國。”

重耳大驚,並對著黃河向狐毛他們發誓說:“寡人如果忘了你們的功勞,子孫不得昌盛!”

介子推聽了狐毛的話極其反感。他心裏想道:公子之所以今天能回來,一是天意,二是民心所向。做臣子的,怎麼能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呢?而且讓主公和臣下盟誓,這不是要挾嗎?我怎麼還能和這些貪圖富貴的人在一起呢,於是就有了隱退的打算。

回到絳都(今山西翼城),重耳繼位成了國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朝事稍定後,介子推借口有病,就再也不上朝了,在家靠編織草鞋奉養老母親。鄰居張解知道他陪伴晉文公19年,而且還有“割股救君”的壯舉,就勸他繼續入朝做官,不要連累年邁的母親繼續受苦。介子推說:“晉獻公有九個兒子,就數主公最賢能了。惠公他們沒有仁德,所以上天才使主公成了我們的國君。那些大臣們還以為這都是他們的功勞呢,我絕不願意和他們同朝為官,情願過這樣清貧的生活。”

老母親聽了兒子的話就說:“兒子既然決心要做一個清廉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一位清廉的母親?我們母子幹脆就隱居於深山,別再生活在這喧囂的鬧市了!”於是介子推就背著母親來到了綿山(今山西介休附近),在這裏搭建了茅屋,母子過上了近乎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活。

原來的鄰居張解很為介子推打抱不平,寫了一封信給晉文公,大意是:“一龍矯矯,悲失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乏食,號於中野!”文公看罷大驚。回國後百廢待興,自己日夜忙於國務,竟然真把介子推忘了。看到這樣的書信,他立即派人去召介子推,然而早已經是人去房空了。

為了感謝張解提醒自己,晉文公馬上拜張解為下大夫,並讓張解帶路親自到綿山尋訪介子推。君臣在綿山一帶查訪幾天,依然杳無音訊。晉文公說:“難道他就這麼怨恨寡人嗎?我知道他很孝順母親,幹脆我們在山下放火,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的。”

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始終也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原來介子推母子見到起火,母子相抱被燒死在了一棵大柳樹下麵。文公知道後十分傷心,親自把他們母子安葬在了綿山腳下,還專門修建了廟宇,用來祭祀介子推。

放火的那一天,正好是清明節前一天,老百姓為紀念介子推,每年在他遇難的前幾天不生煙火,隻吃提前準備好的冷食。後來就固定在每年的清明前一兩天不生煙火,家家門上還插上柳枝,用來為介子推招魂,並逐漸在全中國形成了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