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談領導幹部的修養(2 / 2)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9)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10)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11)者薄,而其所薄(12)者厚,未之有也!

(選自《四書集注·大學》)

【注釋】

(1)大學之道:指大學的原則、宗旨。大,舊讀“太”,古人8歲入小學,學習基礎文化知識和日常禮儀;15歲入大學,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2)明:動詞,使……彰明;明德,光明的德性、美德。

(3)親:同“新”,動詞,使……革新。

(4)止: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上文所稱的“至善”。

(5)得:獲得,指獲得“至善”。

(6)齊家:齊有“治理”、“整治”的含義,“家”指的是整個家族。“齊家”是說讓整個家族齊心協力。

(7)致:同“至”,指達到極點。

(8)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9)壹是:一切,全部。

(10)本亂:根本遭到破壞,紊亂,指本性敗壞。

(11)厚:重視、尊重。

(12)薄:輕視、忽略。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人應當怎樣活著。

卑劣地、愚蠢地、放縱地、邪惡地活著,與其說是活得不好,不如說是慢性死亡。

追求對靈魂好的東西,是追求神聖的東西;追求對肉體好的東西,是追求凡俗的東西。

應該做好人,或者向好人學習。

使人幸福的並不是體力和金錢,而是正直和公允。

在患難時忠於義務,是偉大的。

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

做了可恥的事而能追悔,就挽救了生命。

不學習是得不到任何技藝、任何學問的。

蠢人活著卻嚐不到人生的愉快。

蠢人是一輩子都不能使任何人滿意的。

醫學治好身體的毛病,哲學解除靈魂的煩惱。

智慧生出三種果實:善於思想,善於說話,善於行動。

人們在祈禱中懇求神賜給他們健康,不知道自己正是健康的主宰。他們的無節製戕害著健康;他們放縱情欲,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健康。

人們通過對享樂的節製和對生活的協調,才能得到靈魂的安寧。缺乏和過度慣於變換位置,將引起靈魂的大騷動。搖擺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靈魂是既不穩定又不安寧的。因此應當把心思放在能夠辦到的事情上,滿足於自己可以支配的東西。不要光是看著那些被嫉妒、被羨慕的人,思想上跟著那些人跑。倒是應該將眼光放到生活貧困的人身上,想想他們的痛苦,這樣,就會感到自己的現狀很不錯、很值得羨慕了,就不會老是貪心不足,給自己的靈魂造成苦惱。因為一個人如果羨慕財主,羨慕那些被認為幸福的人,時刻想著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不斷搞出些新花樣,由於貪得無厭,終於做出無可挽救的犯法行為。因此,不應該貪圖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應該滿足於自己所有的東西,把自己的生活與那些更不幸的人比一比。想想他們的痛苦,自己就會慶幸命運比他們的好了。采取這種看法,就會生活得更安寧,就會驅除掉生活中的幾個惡煞:嫉妒、眼紅、不滿。

應當認定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以便把國家治理好。決不能讓爭吵破壞公道,也不能讓暴力損害公益。因為治理得好的國家是最可靠的保證,一切都係於國家。國家健全就一切興盛,國家腐敗就一切完蛋。

內戰對雙方都有害,它使勝敗雙方同遭毀滅。

隻有團結一致,才能辦好大事,例如進行戰爭;不團結是辦不到的。

法律的目的是使人們生活得好。可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使人們願意幸福。對遵守法律的人,法律才是有效的。

應該洞察到人生是脆弱的、短促的、多災多難的,所以應該隻要一份中等財富,把大量努力用在最必需的事情上。

(選自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