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口墜龍事件(2 / 2)

翻閱相關資料,記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時報》刊登的“龍”骨照片複印件,雖然年代久遠,加上受當時攝影技術以及種種因素製約,隻能依稀看出頭戴草帽觀看“龍”骨展覽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畫麵中一具長長的動物骸骨及其頭上生出的兩隻長角依然清晰可見。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水產高級中學也幾經搬遷,偌大的骸骨就這樣遺失了。

1939年,16歲的孫正仁來到大連給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營口商會會長的弟弟。孫正仁深得主人的賞識,1941年離開大連時,女主人把一段“龍”骨當作獎賞給他。據介紹,女主人手中的龍骨大約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條狀,骨頭底端約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來越細,直至最尖端。骨頭表麵的白色釉麵很亮,大家說是‘龍’牙。女主人告訴他,這是曾經在營口展覽的龍骨。

6月16日上午,孫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塊“龍”骨捐獻給了市史誌辦公室,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鑒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營口墜龍事件和龍骨現世的經過大概如此。對此,多方媒體進行過報道,也有各種質疑的聲音。《走進科學》欄目編導奚洋、攝像趙發仲和營口史誌辦一行人,帶著當年《盛京時報》發表的“龍骨”照片和孫正仁老人捐獻的“龍骨”,讓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員鑒定。一致認為這幾塊“龍骨”為史前第四紀,距今約一萬多年的野馬化石,並非“龍骨”。而對於《盛京時報》上的“龍骨”照片的認定,兩位專家產生分歧:趙永波副研究員認為有可能是當年一條擱淺的須鯨;而劉金遠高級工程師認為,因為照片不是特別清晰,但根據形狀看有可能是恐龍。

當史誌辦的工作人員回到營口後,他們立即把各種標本照片與營口“龍骨”照片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分析和比較,給出了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營口“龍骨”照片上的海洋生物有可能是須鯨。另一種則認為營口“龍骨”照片上的海洋生物有可能是一種還未被人類認知的動物。 攝製組拍攝了一組各種恐龍和各種類別鯨的標本照片。最終揭謎底為鯨類。

央視最後在專題片和新聞稿中總結道:經過科學論證,它不過是一個流傳了70年的神話。當水退潮去,迷失方向的巨鯨,擱淺在遼河邊的蘆葦叢中,成就了這個七十年的神話。 央視的《破解七十年謎團》播出的當晚,營口一位80多歲的老人柴壽康對“須鯨說”提出質疑。隨後,營口的黃振福、張順喜兩位老人也提出質疑。當年這3位老人都親眼在營口看到過“龍”。

柴壽康老人是這樣描述的:和現在畫上畫的一樣一樣,頭如牛頭,頭上有兩個角,是直的,嘴上有胡子,大眼睛往外凸出,身上有鱗,四隻爪,尾巴像鯉魚尾巴……

營口墜龍事件和龍骨現世的經過大概如此。 想解釋一個東西不能想當然,要找證據。這些解釋顯然都很不圓滿: 我們不是生物專家,也缺乏解剖知識,所以錯漏難免,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判斷。 首先,多位老人的證據都在指向第一次看到並拯救的是龍,但有關節目和專家絲毫沒有討論,僅僅是對龍骨圖片展開了聯想和所謂的科學調查,並得到鯨骨的結論。雖然用了鴕鳥戰術,但大量證據仍然表明鯨魚的說法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