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銀河係內側更適宜生命生存(2 / 2)

研究小組進行的計算顯示,我們銀河係中的大部分恒星至少在其生命史中的一部分時間裏將是沉浸在附近超新星爆發的輻射中度過的。隻有大約30%的恒星可以幸免於難並具備發展出生命的環境條件。

古瓦洛克表示:“超新星爆發將可以摧毀距離其6.5~98光年範圍內的生命,具體要取決於超新星爆發的規模和形式。在我們的模型中,這種毀滅起作用的距離並非固定不變,因為一些超新星爆發的威力要遠大於另外一些。”

正是依據這些判據,古瓦洛克指出,盡管由於較低的恒星密度,以及更少的超新星爆發,在銀河係外側會更加安全。但是銀河係內側的高金屬性意味著更高速率的行星形成,計算顯示在銀河係內側找到幸存的、沒有被摧毀的有生命行星的幾率要比銀河係外側高出10倍。然而古瓦洛克小組的理論中沒有排除銀河係內任何一個區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隻是說他區域“比較不可能出現生命”。

這樣便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太陽係遠遠位於古瓦洛克圈定的範圍之外。同時這一理論也給了“搜尋外星智慧生命”項目以新的希望:他們現在已經開始將搜尋的目光投向銀河係的核心地帶。

孰是孰非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讚同這一理論觀點。如伍德和布朗利便指出,太陽係所在的位置要比古瓦洛克模型中指定的區域安全得多,宜居得多。因為在銀河係內側,由於恒星密度過高,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軌道很容易遭遇從過於接近的距離上通過的其他恒星體引力的影響而偏離軌道,從而導致毀滅性的結果。其他科學家也對這一理論體係中所作的一些假設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如銀河係內宜居行星的比例,以及處於潮汐鎖定狀態下的行星是否真的可以存在宜居環境等等。

吉姆·卡斯滕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是《如何找到宜居行星》一書的作者。他說:“他們所作的一些假設可能太過自信了。他們似乎遠遠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頭,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仍在考慮這些問題,而他們已經給出了具體的假設。”

然而,也有支持這一理論的科學同行。列維·達特尼爾(Lewis Dartnell)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宇宙生物學家,他說:“這是迄今為止針對銀河係宜居帶問題所作的最為詳盡的研究。它的結論是很有趣的,他們指出白矮星超新星爆發對宜居行星上複雜生命體的危害是大質量恒星塌縮引發超新星爆發的5倍,這很有意思。”

銀河宜居帶並非是一條靜止的環帶,古瓦洛克小組的論文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銀河係的高金屬豐度區域將逐漸向外側擴展。他說:“這也是為什麼形成時間較晚的恒星更加容易擁有類地行星。”這樣看起來,或許我們銀河係中生命活動的高峰期還沒到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