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係內側更適宜生命生存
原來如此
我們在宇宙之中是孤獨的存在嗎?哥白尼的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行星隻不過是一個典型的行星係中的一顆典型的行星而已,毫無特別之處。這一概念啟發了天文學家,他們開始從更宏觀的角度著眼,目光所及越過了我們這個小小行星係的邊界,投向了更加深邃的太空。
銀河係宜居帶
目前,天文學家們開始在更高層次上思考宜居帶的概念:是否存在某種銀河宜居帶,在這樣一個區域內更加容易形成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係?出現這樣的想法應當是非常符合邏輯的:既然太陽係中距離太陽的適當距離可以定義為太陽係層麵的“宜居帶”,那麼在更高級別上,距離銀河係中心的適當距離也應當可以定義為“銀河宜居帶”。
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皮特·伍德以及天文學家和宇宙生物學家唐納德·布朗利在他們合著的《孤獨地球》一書中提出的。他們堅持認為在我們的銀河係中,我們的地球以及允許生命存在的環境是罕見的,因此生命將是極其不尋常的現象。進化到微生物階段以上的外星生命本就極其稀少,向複雜生命的進化需要極端苛刻的條件,而每一樣這樣的條件出現的可能性都是極其微小的,也就是說:生命根本不是普遍存在的,生命是罕見的現象。
簡單的說,伍德和布朗利認為銀河係中絕大多數區域是根本不適合生命生存的。他們認為銀河係中僅有很窄的一道環狀區域可能適合生命存在,即“銀河係宜居帶”。
銀河中心部位可能更適合生存
最近美國宇航局宇宙生物學研究所的麥克·古瓦洛克博士和加拿大特倫特大學的大衛·帕頓以及薩賓·麥克康奈爾進行的一項有關銀河宜居帶的研究顯示,盡管銀河係靠近核心的區域確實環境險惡,但是卻可能成為最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區域。
他們有關生命宜居的概念主要基於三個基本參數:超新星爆發率,金屬性以及複雜生命進化所需要的時間。他們的研究發現,盡管由於在銀河係內側(即距離銀心8100光年以內),這裏的恒星密度要比外側高得多,因而這裏的超新星爆發頻率也高得多。這樣的爆發會摧毀很多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但是這裏讓生命存在下去的可能性卻要比銀河係外緣高出10倍。
古瓦洛克說:“銀河係內側是金屬性最高的,而銀河係外側這一指數就要低得多。因此銀河係內側位置行星的數量也應當遠多於銀河係外側。因為重元素是形成行星的原始建築材料,而在銀河係核心區域這樣的材料密度是最高的。”
然而在這一區域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風險,那就是超新星爆發。古瓦洛克的小組考慮到了這一因素並進行了計算機模擬演算。古瓦洛克說:“在我們的模型中,我們假定氧氣的積聚以及臭氧層的出現是保障生命存活的必要條件。超新星爆發可以摧毀行星大氣上空的臭氧層,於是生命便會處於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