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店主:法師,我經營了一個店,不知道怎樣去管理?

法師:你之前是怎麼經營管理的呢?

私營店主:我是順其自然。

法師:其實,管理應該有這麼幾個層麵吧?首先是上預習課,然後是上複習課,然後是上數學課,然後是上心理學課,然後是上禪悟的課。

預習課是什麼呢?我們還沒有管理的時候,學了很多管理的知識,那就是預習課的管理,對不對?我在經營一個店麵的過程之中必然會牽涉到管理,再跟隨時日的變遷,歲月的流逝,我內心之中會有許多管理的經驗累積起來,對嗎?然後我準備用這些經驗來解決我麵對管理的課題,這樣就叫上複習課的管理。

還有一種,你可以學習西方的管理學--量化管理,這個量化管理呢,你看哈佛商學院等等,她用案例教學的方法,其實都是告訴我們怎樣實現量化,這個量化當然是基礎,我們將一切量化就很清晰明了,這是一個基礎,但是並不究竟,這個是數學課的管理,對嗎?

更進一步,你要知道,如果一切都實現量化,人是不可量化的,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怎樣通過凝聚人心,幫助人,團結員工,掌握人的心理,來讓我們的管理更加上一層樓,這樣是心理學科的管理,是吧。

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就是什麼?禪悟的管理。用禪的智慧來開啟內心的智慧,然後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遊刃有餘,內心之中不斷地湧現管理的智慧和靈感,這樣來實現管理。

公司老板:法師,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留住人,尤其是優秀的人才?第二個問題是我有一筆錢,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收回來?

法師:這麼說吧,怎樣留住人呢?其實有多種方法對不對?首先一種方法,最淺的或者說也是最基層的,也是基石的,那當然就是處理利益分配。我們要能夠讓他有更好的待遇,與他的能力和水平相匹配的待遇,像蒙牛集團的牛根生就曾經有說過:“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其實物質利益是次要的,隻要有人才,一切都會不斷地增長,所以這是一個基礎。第二個基礎,對於有些人來說他並不是很看重金錢和物質的利益,他會很認同於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的這個店或者企業,要能夠有一個好的平台,讓我們的每一個員工由不合格的成為合格的,由合格的成長為優秀的,由優秀的成長為卓越的,有這樣一個好的平台的話,你趕他走他都不會走的。

像寺院裏麵你知道嗎?我們所有的中國佛教寺院幾千年,有法的道場,你就沒有一分錢給他,天天用棒子攆也打不走,為什麼?因為他心裏麵要求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他有一個吸引力,讓他有一個發展的平台,有一個自我實現的平台對嗎?這個是第二。

第三當然是更高層麵的。我們自身不斷不斷地提升的時候,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我們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己的能量等級提升了,當然優秀的人才也會凝聚過來,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材擇明主而去依止,所以自己的提升也是關鍵,這樣來凝聚人才。

第二個問題就是這筆錢什麼時候收回來呢?其實要這麼說,這一筆錢收回來和不收回來,關鍵是要看到他對於自己的利和弊,關鍵我們是要實現一個效益的最大化,對嗎?如果你收回來這筆錢因此而讓你更加懈怠,那還不如不收回來,如果收回來這筆錢對你非常有幫助,你自己也不會起執著心,那你應該祈禱三寶可以幫助你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