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的主講人是詹姆斯·艾倫。
詹姆斯·艾倫,1864年11月28日出生在英格蘭中部的萊斯特。出生幾年後,其家族的生意漸漸沒落。1879年,他的父親離開家鄉前往美國,試圖挽回生意上的損失,重振家業。成年後的艾倫曾經希望在美國安家落戶,但不幸的是,他的這個計劃還沒有付諸實施就遭人劫殺。
家庭的經濟危機迫使艾倫十五歲輟學,幾番周折後,他開始做私人秘書,同時為好幾個英國製造商賣力。直到1902年,他才決定棄商從筆,全身心投入到寫作當中。
詹姆斯·艾倫的第一本書《從貧窮到發達》殺青後不久,他搬到了英格蘭西海岸的伊夫臘庫姆小鎮。在這個小小的度假小鎮上,有臨海而建的維多利亞酒店、連綿起伏的群山和蜿蜒通幽的小巷,這樣幽靜宜人的環境正是他研究探索哲學的理想樂園。
艾倫的第二本書是《一個人的思考》。這本書是他所有著作中最簡單扼要、最具雄辯才思的一本,而且最出色地詮釋了他的思想,但他自己卻對之不甚滿意,也沒有認識到其價值。此書最終得以出版完全是由於他的妻子莉莉對他的誠懇說服。這是很令人費解的。事實上,這本書出版後大受歡迎,外界也給予了它極高的評價。
可惜的是,詹姆斯·艾倫的文字生涯極為短暫。直到1912年喪生前,艾倫的寫作生涯僅僅持續了九年。在這九年裏,他共有著作19部,他那海納百川般的思想將永垂不朽,激勵後人。
1.行動對於思考的意義就如同果實對於果樹、泉水對於泉眼的意義一樣。樹上為什麼會長果實?泉眼裏為什麼會流出泉水來?它們不是無緣無故突然從天而降,而是經過長期靜默地醞釀而成,是一個長期養精蓄銳的隱性過程的結果。
2.樹上結出累累碩果,岩石間水流淙淙,無一例外是空氣與泥土之間的一套自然過程的結果。空氣和泥土長年累月相互作用,潛移默化,於是,自然現象便誕生了。無論是發人深省的高尚德行還是黑暗的罪惡行徑,都是蘊藏腦海已久的一連串思考的產物。
3.一個口碑極佳、對自己的操守立場自信滿滿的人,受到難以抗拒的誘惑,措不及防地墮入罪惡深淵,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個突發狀況或者無從解釋的事情。不過,當導致這種事件發生的隱性思想過程曝光於眾時,我們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墮落僅僅是腦中某種思想的一個終結、一種外在活動和成果,然而這種思想或許早在幾年前就在腦中悄然滋生了。
4.一個人首先讓大腦接受錯誤的思想,接著一而再再而三地開門揖盜,甚至讓它在自己心底紮根築巢。漸漸地,他習慣了這種錯誤的思想,從珍惜到愛不釋手,再到最後不由自主地庇護它。
5.日積月累,錯誤的思想能力不斷壯大,於是,它開始迫不及待地想要尋找一個破繭而出、變隱身為具體行動的時機。就如一座雄偉莊嚴的大廈,根基被流水逐漸腐蝕之後摧枯拉朽般傾塌,一個意誌堅定的人如果讓不正當的思想在大腦裏蔓生,神不知鬼不覺地侵蝕他的人格,結果可想而知。
6.當發現所有的罪惡和誘惑都是個人思想自然而然的結果時,戰勝罪惡和抵製誘惑的手段變得蒼白無力,采取的任何手段都隻是適當延緩這個過程,該發生的遲早都會發生。然而一個人如果願意承認、珍惜,慎重地琢磨純潔美好的思想,這些美好的思想一定會遵循著同樣的規律,它們在你的腦中將不斷壯大,積聚力量,最後,在天時地利人和皆具備的條件下升華為實際的行動。
7.“天底下沒有藏得住的秘密。”心中隱藏著的任何想法都會借助宇宙規律固有的驅動力,根據各自的本質最終表現出來,要麼造福人類,要麼生成惡果。
8.神聖的教師和酒肉之徒的區別在於他們的各自思想的大相徑庭。他們播下了不同的思想種子,並把它們撒在心靈的花園裏,施肥澆水,精心培養,收獲的便是他們現在迥異的情形。
9.任憑誰也不能狂妄自大地企圖通過與機遇一較高低來戰勝罪惡和抵製誘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淨化我們的思想。如果我們願意日複一日地在我們靜默的靈魂裏和生命的責任中積極地克服誤入歧途的傾向,用真理和光明磊落的思想取而代之,那麼犯錯誤的機會就會不攻自破,樂善好施的行為也將暢通無阻。
10.一個人隻能趨近於與其天性相和諧的事物,假設他的內心存在能夠與不利的誘惑相鬥爭的力量,那麼,麵對一切誘惑,他便都能置若罔聞、巋然不動。
11.護衛好自己的思想吧!此時此刻,你們的腦中必有暗流湧動,無論它們是好是壞,你們遲早會將其付諸行動。
12.一個人若能孜孜不倦地護衛好思想的大門不受歪門邪道的入侵,讓全身上下注滿愛的力量和純淨、堅定而美好的想法,當收獲的季節來臨的時候,他將收獲高尚的善舉。誘惑造訪他的時候,看到的隻能是全副武裝、百毒不侵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