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導論(2 / 3)

(二)溝通信息

當今世界,被稱為“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已成為事業成功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資源。信息是管理的基礎,決策的前提。管理和決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科學預見,而要實現科學的預見,這就需要掌握大量曆電的和現實的、內部的和外部的各種信息。公共關係作為社會組織的預警係統,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廣泛收集信息、分析整理、監測環境、反饋輿論、內外溝通、預測趨勢、評估效果、提供谘詢,幫助組織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保持高度的靈敏性和應變力,維持組織和整個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

公共關係所收集的信息,不應隻局限於與組織職責權限性質直接相關的業務信息上,還應包括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輿論、民情等全方位的信息,要密切注意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麵對組織的看法,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估,預測其發展趨勢和可能的後果,有針對性的提出應變策略和措施,編製和推行各種公關方案,提供給組織的領導者,作為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的依據,作為改進工作、調整政策、改善關係、處理意外和緊急事故、樹立組織良好形象的依據。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主體信息溝通網絡,具有宏觀性、社會性和廣泛的群眾性,往往是其他職能部門提供的業務信息所無法替代的,它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三)建立信譽

“取信於民”、“誠招天下客”、“人無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對於任何一個組織,信譽曆來都是至關重要的。信譽是組織向公眾提供優質產品、優質服務、以誠待人、講求信用而獲得的讚譽,是社會組織的實力和人員的素質在經濟、技術、社會三方麵的綜合反映。信譽是組織的生命。在信息社會激烈競爭的條件下,良好的信譽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以工商企業為例,當用戶和消費者“持幣待購,貨比三家”的時候,在商品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企業不能自以為“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應更新觀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突出你優於其他企業,你生產和經銷的產(商)品優於其他產(商)品的特色,建立良好的信譽,讓公眾在比較中自覺地選擇你。在現代社會裏,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不僅要有建立信譽的基礎——先進的設備、技術、管理和員工的優良素質,還要有善於在外界建立和維護組織良好信譽的專業技能——公關意識和公關技巧;不僅要建立產(商)品的良好信譽,尤其要建立組織的良好信譽,增強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才能使組織立於不敗之地。

(四)協調關係

協調和改善關係,這是公共關係最根本的職能。公共關係是廣結人緣的藝術。公共關係要充分發揮組織與公眾雙向溝通的橋梁作用,運用各種調節、調和、調處、調協、調解、調理的手段,為組織廣交朋友,改善關係,消除誤解,化解矛盾,減少摩擦,避免衝突,成為組織運轉的“潤滑劑”和“緩衝器”,為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人和”的社會環境。

公共關係的協調職能首先體現於組織的內部,包括領導成員之間、職能部門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相互關係,尤其是組織與全體員工之間的關係。組織內部全體員工的團結一致、緊密合作、同心協力,這是組織具有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根本保證。公共關係通過傳播、溝通的協調工作,創造組織與員工間的理解、融洽的關係,增強員工對組織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和向心力、凝聚力。為此,就要實行民主管理,重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關心員工的物質和精神需要,進行“感情投資”;堅持信息共享,使員工的行動圍繞組織目標同步運轉;建樹優秀的企業文化,全麵提高組織的整體素質。

公共關係的協調職能還體現在組織與外部的關係方麵,它包括社區關係、顧主關係、媒介關係、政府關係等。在這方麵,公關部門就好比是一個組織的“外交部”,要通過傳播、溝通的協調工作,及時解決在政策實施中、工作進程中、利益分配中引起的各種矛盾和糾紛。要防患於未然,最好能預先防止與外部各種矛盾和糾紛的發生;如果發生了,則應盡可能將它解決於萌芽狀態。要加強傳播與溝通的力度,化解矛盾,取得諒解,協調關係,發展友誼,爭取各方麵的好感、信任和支持,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

(五)決策谘詢

任何組織作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企望實現的目標。決策就是作出某種決定,采取適宜的策略和方法,努力去實現這一目標。公共關係機構和人員雖然不是決策者,但在領導決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共關係人員應在收集、分析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圍繞目標,提出方案,供領導決策時參考;也可提供幾個方案,讓領導在決策時權衡輕重利弊,選擇其中的一種;還可將可供選擇的幾個方案,重新優化組合,形成一個新的最佳方案,供領導決策之用。在領導作出決策之後,則應通過一係列公關活動予以貫徹實施,以確保目標的最終實現。

公共關係在領導決策的過程中,發揮著谘詢、輔佐、建議和參謀的作用。它的角度不同於技術、財務、人事部門等特定的專業角度,而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的、相對超脫的角度,它協助決策者考慮複雜多變的社會製約因素,平衡複雜的社會關係,重稅決策行為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果,使決策同公眾利益、環境因索相融和,關注決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同時,公共關係還要通過各種渠道,觀察、評價、反饋決策實施中和實施後的公眾影響和社會效果,為調整決策或進行新的決策提供公眾和新聞輿論的信息,促使決策者始終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影響,從而有利於樹立組織的良好形象。二、公共關係的指導思想

公共關係的指導思想是指文秘人員在開展公共關係活動時2須遵循的指導方針,即活動的基本準則和行為規範。這是堅持正確公關方向、開展有效公關活動、取得公關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

公共關係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理論為指針,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出發點,以社會整體效益為歸宿。

公共關係要堅持正確的方向,這就必須從單憑感覺、經驗、技能開展公關工作轉變到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公關工作。公共關係學作為一門蓬勃興起和正在走向成熟的現代人文社會學科,在它的理論和實踐中,都應和其他所有的人文社會學科一樣,要自覺地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唯物辯證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要講政治,重大局,樹正氣,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要吸收現代管理學、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際關係學、領導科學等來豐富和發展現代公共關係學的理論和實務,具體運用於公共關係實踐。如果脫離了科學理論的指導,背離了四項基本原則,開展公關工作就會在大事大非上犯糊塗,出現不應有的失誤。

公共關係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講真求實始終是一切公共關係活動的基石。先有事實,然後才有公共關係。公共關係肇興於本世紀30年代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美國,是一定客觀事實的產物;而公關工作的開展,脫離不了一定的社會組織的公共關係狀態,因而也必須立足於各種相關的社會事實,離開了客觀習事實,公共關係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礎和固有的價值。正因如此,文秘人員在製定公關計劃、開展公關工作時,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杜絕主觀、片麵和隨意性,力求事實的真實和確鑿,這樣,才能使公關工作切合既定目標,收到成效。

公共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公眾關係,它不是以血緣、地域為基礎,而是以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組織與公眾雙方的共同利益、需求為基礎的。公共關係處理公眾關係的核心就是平衡組織與公眾的利益、需求,注意兩者的互利互惠,達到利他與利己的有機統一。而在追求組織與公眾利益的統一過程中,首先要以尊重公眾的利益、滿足公眾的需求為出發點。“讓人先得利,最後對自己也有利”,這是公共關係的重要準則之一。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組織還應主動“讓利”,以滿足公眾的利益、需求,來博取公眾的好感,贏得公眾的讚譽、信任、支持和合作,使組織從中獲得更多、更長遠的利益。

在現代社會裏,各個社會組織、社會公眾都不是孤立、零散的個體,而是構建具有多向、多維、多層次內容的社會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離不開社會網絡的維係,而社會網絡也需要它們來編織。從單個組織與公眾來看,似乎各有各的利益,彼此互不相關;但從社會機器這一整體角度來看,它們之間的利益又是相連相通的,而且是環環緊扣、縱橫交錯、相互糾纏、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開展公共關係活動時,就不僅要重視自身的效益,更要重視社會整體的效益,要堅持自身效益和社會整體效益的統一,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歸宿,這樣,才能保證組織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一個社會組織隻顧自身的利益,隻抓經濟效益,隻抓物質文明,而不顧社會公共利益,不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長期損害社會肌體,到時候被損害的社會肌體必然會反過來威脅社會組織本身的存在。無數事實證明,不重視社會整體效益,這無疑是一種慢性自殺的行為,其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組織自身,甚至有可能為公眾所唾棄,為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