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化時代的社會分化與社會表象(2 / 3)

二、促進社會整合的集體表象

雖然社會生活個體化是與全球化相悖並存的社會發展趨勢之一,在社會生活網絡化條件下變得比較複雜,但是,社會生活個體化並非是此前沒有的社會現象,在工業社會發展之初就已經存在社會生活個體化問題,而且對工業社會秩序早就構成了嚴重衝擊。因為工業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是與市場經濟的形成與擴張統一的過程,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是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新古典經濟學,都明確地承認這個前提條件,但他們都過度強調了自由競爭,片麵地論證了個體謀取經濟利益的合理性,並稱之為理性選擇。

古典社會學清楚地看到,不加限製的市場競爭以及經濟學片麵鼓勵個體牟利會給社會帶來分化甚至分裂的威脅,孔德和迪爾凱姆等社會學奠基人都強烈呼籲加強社會整合、促進社會團結。孔德宣稱:社會學的“使命主要是組織,而不是破壞”。[3]社會學的根本追求是進步與秩序的統一,並且隻有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進步才具有真實的意義。迪爾凱姆將社會學的追求更明確地集中於如何實現社會團結的探究。在迪爾凱姆看來,斯賓塞和經濟學都單純強調個體利己主義,強調無視道德規範的生存競爭或市場競爭,破壞了社會團結,助長了社會分裂。迪爾凱姆指出:斯賓塞反對的利他主義“恰恰是社會生活的根本基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怎離得開利他主義呢?人類如果不能謀求一致,就無法共同生活,人類如果不能相互做出犧牲,就無法求得一致,就無法共同生活。他們之間必須結成穩固而又持久的關係。”[4]

利他主義是一種道德規範,當利他主義被看作社會生活的根本基礎時,也就等於把道德作為社會的存在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迪爾凱姆認為“每個社會都是道德社會”。[5]然而,盡管迪爾凱姆反對斯賓塞和經濟學片麵鼓吹為攫取私利而開展的個體競爭或市場競爭,但他又不能否認每個人的利己私欲。因此,如何使作為道德規範的利他主義真正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規範,這是把道德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一個難題。迪爾凱姆轉而寄希望於集體意識或集體表象,在他看來,僅靠勞動分工形成的群體成員之間的功能依賴來維持社會團結還不夠,在有明確分工的職業群體中還應當具有對公平正義、與人為善、尋求協調等價值原則形成共識的集體意識。隻有這樣才能在社會分工和集體共識的統一中維持社會的有機團結和穩定秩序。

迪爾凱姆提倡的集體意識主要是感性層麵的意識,是在集體中可以被集體成員共同理解、形成共識的感性認識,所以又稱之為集體表象。表象是感性認識中高於感覺和知覺的形式,是具有形象性且可以事後回憶起來的感性意識活動,它可以作為一種集體成員共有的穩定的集體記憶而支配集體成員的共同行動。從感性層麵上討論集體意識具有符合實際的重要現實意義,盡管在企業組織或某些社會團體中有明確的理性化的正式製度,但是廣大社會成員的日常行為包括在集體中的行為,很少是由理論體係和理性計算來直接支配的,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感性意識活動直接支配的。從感性的表象層麵把握直接支配人們社會行為的意識活動,能夠符合實際地把握支配人們行為的集體意識。

從集體意識探索社會整合的途徑,實質上適應了工業社會發展的組織化生產形式和社會生活的普遍要求。正是工業社會的勞動分工推動了社會分化,而社會分化最基本的表現是在工廠企業中的組織化勞動中,或者說是從農村田野分散勞動走向工廠的集體化生產中發生的。因此,當迪爾凱姆試圖為工業社會找到彌合分裂的良方時,他想到了集體意識,並且指出了可以把集體凝聚或團結起來的集體意識,主要是處於感性層麵的集體表象。

三、網絡化時代的社會表象

迪爾凱姆麵對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分化而作出的探索,對於認識當今網絡化時代社會分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化同網絡化時代的社會分化具有不同的曆史條件和表現形式: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化首先是在工廠組織化生產之中的勞動分工,而網絡化條件下的社會分化首先是從集體的組織化勞動中走出來轉向家庭辦公、獨立操作、個體化勞動等工作空間的分化。前者是從農業手工勞動轉變為組織化的工業生產,而後者則是從組織化的工業生產轉變為信息化的個體腦力勞動。並且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化時代的個體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開的,全球化為新形勢下的個體化展開了工業社會無法與之相比的廣闊空間。不過,盡管有這些明顯不同,但畢竟都是形成差別、引起間隔的社會現象,其中一定有某些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