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化時代的社會分化與社會表象(1 / 3)

網絡化時代的社會分化與社會表象

新視界 新維度

作者:劉少傑

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網絡化,不僅有效地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全球化進程,而且也日益明顯地加快了社會生活的個體化趨勢。如何明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社會生活個體化的產生原因、運行機製和引發矛盾,借鑒古典社會學從集體表象著眼整合社會分化或促進社會團結的理論思考,充分認識社會表象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整合價值信念和引領社會行動的重要作用,是在網絡化時代已經來臨的新形勢下,采取有效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健康與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相悖並存的兩種發展趨勢

經濟社會全球化已經成為人們並不陌生的話語,特別是近些年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新媒體技術支持下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網絡化,使人們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全球化時代到來在社會各種層麵引起的深刻變化。然而,與全球化同時存在的另一種也在尖銳挑戰傳統社會秩序的新趨勢——社會生活個體化,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弗朗西斯·福山在其代表作《大分裂》一書中指出:“正當西方社會的經濟從工業化時代向信息化時代過渡之時,卻出現了這樣一些負麵的社會趨勢;這些趨勢說明,西方社會中使人們團結在一起的那種社會聯係和普遍價值觀念正在變弱。”[1]而這種被看作負麵趨勢的價值觀念變弱的直接結果就是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化。

被福山判定為正在變弱的價值觀念,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追求組織化、標準化、程序化和統一模式的價值原則,是引領西方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進入現代的工業社會的現代性原則。這些價值原則體現了工業生產或工業化發展的要求,是用機器裝備起來的工廠生產在組織形式、產品標準、運行程序和流水作業的原則。正是這些原則使現代的工業社會超越了農業社會個體手工勞動的分散狀態,實現了集體勞動、組織管理、程序化和標準化的模式整合。然而,也正是這些價值原則,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工業社會的效率,而且在推進工業社會實現高度發達之時又轉而成為進一步發展的束縛。

為了實現更高的效率,工業社會發明了計算機。當這種處理信息的機器使製造物質產品的工業機器獲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提高的生產能力,傳統工業企業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日益顯現出空間的局限性,唯一的出路則是突破地方空間的限製,展開全球化的擴張邏輯。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也是工業化進程的一種否定,但不是生產能力的抑製,而是生產的組織形式和運行空間的突破,特別是產品銷售市場的擴張。如果說工業企業的生產形式是對分散的農業手工勞動的集體或組織的整合,那麼全球化則是突破了工業社會集體組織形式在更廣闊空間中的社會整合,並且是從企業組織整合擴展到社會生活其他層麵的總體性整合。難以計數的跨國公司、無邊界組織和已經運行了20多年的歐洲聯盟,就是突破了傳統工業社會乃至民族國家邊界的明證。

然而,問題的複雜性不僅如此,更複雜的問題是:全球化以其擴張性整合突破了傳統工業社會的組織形式,而與之伴隨的個體化卻以碎片化的方式分解了工業社會的組織形式。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提高了工業生產力,而且為勞動者開辟了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美國《網絡社會的崛起》一書作者曼紐爾·卡斯特稱之為“無工作社會”或“勞動的個體化”。“由於信息技術對工廠、辦公室和服務業的衝擊,無工作社會正在誕生”。“雖然技術本身不會創造或摧毀就業,但它確實深刻地轉化了工作的性質以及生產的組織。公司與組織的再結構由信息技術所促成,並且受到全球性競爭的刺激,出現了工作的根本轉變——勞動過程中勞動的個體化”。[2]

工作方式或勞動方式的個體化,是被組織起來的工業生產方式的分散化、區隔化、個別化以及片段化等,甚至擴展到產品與服務也要根據需求對象來“量身定製”,出現了產品製造和服務內容的個性化,在幾百年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組織化、標準化、程序化和模式化的整合原則遭遇了趨向分解的挑戰。並且,這種挑戰一定會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原因在於社會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生活存在於發展的基礎,它從根本上規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當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勞動者的工作方式變化之後,也必然會影響到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麵。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的網絡化條件下的社會生活個體化趨勢,也是當代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總體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