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09年至今:深入期
奧巴馬執政時期對烏幹達政策,除了繼續之前各時期肯定烏幹達的戰略地位之外,也對其國內問題提出了具體介入與解決方案。2009年,美國國會討論通過了《清除上帝抵抗軍武裝以及北部烏幹達地區複蘇法案》(LRA Disarmament and North Uganda Recovery Act),並於2010年生效,其內容與目的和以往的法案[12]發生了一些變化。根據該法案,美國將協助烏幹達政府朝著提高打擊上帝抵抗軍和長期解決烏幹達北部衝突能力的方向努力,打破了以往單純地與烏幹達政府尋求戰略合作及追求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一衝突的態勢,直接介入衝突並提出了相應的社會重建方案與舉措。
不難發現,美國對烏幹達的外交政策的發展過程,從克林頓時期的從屬非洲戰略一直到奧巴馬時期的直接介入政策,無疑體現了烏幹達在美國的外交關係的地位逐步被加強,兩國關係正朝著一個不斷細化的方向發展,而這一發展趨勢的背後離不開冷戰後美國的全球及對非戰略的推動。
美國對烏幹達外交
政策背後的戰略需求
美國對烏幹達外交關係的轉變、發展以及逐步被加強與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密不可分。
首先,美國追求全球安全戰略的選擇。冷戰後,美國認為其安全利益遍布全球各地,世界各地發生的衝突都將與其利益有關。為此,美國領導人在製定新戰略的時候要求自身具有在全球做出反應的行動能力,以便幹預發生在全球各地的地區性事務,[13]非洲作為全球組成部分,自然也被納入其中。美國對外夥伴關係也由冷戰時期的“固定聯盟關係”轉變成為了某一目標的“特定的同盟”,而烏幹達被美國選為自己在中東部非洲的戰略落腳點,不無道理,這顆非洲明珠之所以被稱為明珠,除了優美的自然風景,還有其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美國曾利用烏幹達與南部蘇丹接壤這一地理優勢介入蘇丹內戰。此外,烏幹達在美國處理索馬裏問題上亦立下汗馬功勞。從2007年非盟決定向索馬裏部署維和部隊以來,隻有烏幹達與布隆迪兩國兌現了承諾,而烏幹達則是索馬裏維和部隊的中堅力量。烏幹達除了積極參與索馬裏維和之外,還向蘇丹、利比裏亞、科索沃、東帝汶等國派遣維和部隊,但是烏幹達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離不開美國的支持,而美國也希望通過與其合作維持地區的穩定。
其次,這也是美國經濟戰略的組成部分。非洲石油儲量與產量占到全世界石油儲量的10%左右,而美國“正加緊推行非洲油氣資源後備戰略,力圖使非洲成為第二個海灣”。[14]
美國從非洲進口的主要資源是石油和礦藏品,此外,美國與非洲之間的貿易額度也迅速增加,由2001年的375.5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418.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0%。[17]美國這次介入烏幹達國內事務,並延伸到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及中非共和國,如果美國的勢力不斷滲入,那麼整個中部非洲的資源都將會為其所獲。目前,赤道幾內亞、安哥拉、加蓬、剛果(布)等國的油氣資源幾乎完全處於美國公司的控製之下[16],如果再將中部非洲的這些國家控製住,那麼美國所控製的這些國家連接成的區域幾乎是整個中部非洲,差不多占整個非洲領土麵積的三分之一,將擁有可觀的資源與市場。無疑,非洲明珠在此戰略中是重要的突破口與根據地。
第三,美國霸權的政治需要。蘇聯的土崩瓦解導致了冷戰期間美國與歐洲那些老牌殖民國在非洲的合作基礎被削弱,而美國亦進一步深化自己在非洲的領導權,謀求世界霸權。故美國對烏幹達支持的另一重要原因則為削弱法國在中部非洲的影響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對非政策調整的主要目的在於從法國這樣的老牌殖民者手中奪取勢力範圍,並最終將他們擠出非洲大陸。[17]美國正是通過支持烏幹達,向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布隆迪,北邊的蘇丹和中非共和國滲透,搶占自己的“勢力範圍”,對美國的戰略設計者而言,“心髒地區的周圍地帶”特別重要[18],而上述地區構成了非洲的心髒,戰略意義重大,而烏幹達這顆明珠起到了支點的作用,足以撬動整個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