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堅持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理論,突出兼收並蓄、凝聚共識。在任何一個社會,如果缺乏主流思想和價值觀,那麼民眾思想的混亂和社會動蕩則難以避免。西方國家的路線之爭已經導致社會的撕裂和政治的對抗,致使部分民眾對未來前途一片迷惘。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訴求,但是多樣性訴求也無疑在衝擊社會主義理論和價值觀,對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理論不斷提出新要求,包括既要體現市場原則,也要維護社會公正;既要尊重民眾日益發展的消費文化,也要提倡傳統的實幹、勤奮、責任等觀念;既要維護社會主流的利益訴求,也要尊重少數團體或群體的特定利益訴求等。這就需要我們加強社會溝通與交流,使得各種意見得到充分發表,從而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同時把黨和政府確立的各種抽象原則和主張更好地落實到具體的民眾生活當中去,使其更富於時代性、實踐性和生命力。
再次,重視社會心態和社會輿論的變化,妥善應對各種“非主流”思想,捍衛主流意識形態安全。在多元化社會,思想觀念的多樣性和交流、交鋒難以避免,能否密切關注社會言論的發展變化並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應對直接關係執政黨和政府的處境。在涉及國家製度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立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反對西化、分化;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問題,允許社會各界發表不同看法,同時也要強化社會輿論引導能力,促使人民更多地認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當涉及民族、宗教和地區問題,必須突出國家既定的相關政策,強調民族和諧、宗教和諧以及地區融合,反對各種形式的極端主義和地方主義,維護社會團結和進步。此外,還要發揮媒體和輿論的主導權,適應媒體社會的特點,以更加靈活、多樣和務實的方式,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塑造工作,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廣得民意。
最後,著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黨的執政方式,增強意識形態安全的政治保障。意識形態不隻是一種理論和訴求,而且深刻地體現在政治實踐之中。西方政黨政治的亂象已經導致不少民眾對自身製度的質疑以及前途命運的擔憂,加深了不少西方政黨政要的危機感。一些發展中國家執政黨雖然高舉全民黨旗幟,高唱社會公正,但是理論與政治實踐相去甚遠,使得意識形態訴求長期處於空轉之中,脆弱性十足。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創新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無疑體現在民眾的政治感悟和認識之中。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拓寬民眾參政的渠道,創新民眾參政的方式,實現民意與政府政策的良性互動,不斷增強民眾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和支持。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
(責任編輯:魏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