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政黨麵臨的社會思潮挑戰趨於增大(2 / 3)

其四,不同類型極端主義思想有所抬頭,影響多國政黨政治格局和政黨政策。一是歐洲極右思想升溫,對政治的幹擾明顯增大。歐洲極右翼政黨大多根據時代特點,對自身訴求做出調整,更多強調國家、民族和民眾利益,反對外來移民、反對外部經濟“不正當競爭”,著力塑造下層社會代言人形象,贏得社會更多支持。當前,極右翼政黨在歐盟近一半國家議會中擁有席位,還在少數國家參政,其強勢崛起打破了不少國家傳統的政治平衡,使得主流政黨遭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麵對極右政黨的攻勢,不少傳統政黨為爭取選民,政策主張也趨向內顧,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的色彩增多。二是經濟社會形勢惡化使得不少發展中國家被掩蓋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以及宗教思想得到發展,對執政黨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穩定形成一定衝擊。在突尼斯、埃及等西亞北非變革國家,社會思潮趨向宗教化,伊斯蘭思想強勢抬頭,導致教派爭奪更加激烈,社會抗議活動此起彼伏,使得新生政權難以履行執政承諾。在津巴布韋、南非等非洲國家,占據人口多數的基層民眾資源民族主義心態增強,要求實行礦產資源國有化等諸多激進政策,對政府施政形成有力衝擊。

其五,西方思想文化更多地成為發展中國家社會精英和大眾的直接訴求,對執政黨意識形態建設和維穩帶來嚴重挑戰。受美西方長期意識形態輸出的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政治精英、知識分子以及青年,在政治上更多傾向自由化,要求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使得不少發展中國家失去了政治改革的主導權,執政基礎被削弱。在突尼斯、埃及等西亞北非國家,執政黨長期疏於核心價值觀建設,加之社會精英對西方自由民主的追求,導致阿拉伯傳統意識形態形態的內核——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受到持續的擠壓。在2011年年底興起的社會風潮中,該地區一些國家社會大眾內容廣泛的訴求被簡單地貼上了要民主、反專製的標簽,使得執政黨在輿論戰中處於下風,難以凝聚社會力量,回應社會訴求。在亞洲,緬甸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不僅在國內長期傳播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影響緬社會精英政治觀念,推動緬甸統治集團選擇政治轉型,而且2012年11月,在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時還鼓動美國人多參加投票,以捍衛西方民主政治。越共近年來黨內自由化問題有所抬頭。越共十一大前夕,原國會主席阮文安在網絡上發表文章稱,越南尚未準備好就過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要求推行一些所謂的改革,以糾正“係統性”錯誤。其言論為西方媒體廣泛轉載,影響惡劣。

關於國外政黨麵臨社會思潮

挑戰的幾點思考

首先,社會思潮多樣化係大勢所趨,但多數訴求仍集中在經濟社會領域,對民生訴求的回應始終是關係政黨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思潮多樣化是民主政治發展、社會結構變化以及社會信息化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未來仍將充分發展。通過梳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社會言論和觀點,可以看出多數民眾最關心的還是發展和民生問題。這表明作為執政黨,如果經濟問題解決不好,必然難以得到民意支持;但是僅有經濟發展,而不解決社會公正問題,也難以得到多數群眾的擁護支持。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必須要妥善處理好民眾的短期利益訴求和國家長期發展之間的關係,一方麵要注意回應民眾對短期內改善民生的訴求,給人民以希望,另一方麵也要著眼長遠,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穩固執政基礎,夯實執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