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著名而被廣泛利用的對照可以看出東西文化的差異。西方的探險家、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帶來了西方列強向海外殖民與擴張的時代。但曆史上相近的時間,中國的鄭和在中國國力最強盛、相對海上力量最強大的時期,七下西洋,帶去的卻是貿易、友好和財富,並且至今仍被當地的人民紀念尊敬。用基辛格的話說,“鄭和下西洋沒有任何領土征服的雄心,沒有得到實際的殖民地和資源,隻是擴大中國的影響,展示中國的軟實力”。“曆史上強盛的中國也像現今的美國一樣,在世界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中國並不像美國那樣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中國不對外輸出觀念,但歡迎他人前來學習。” [3]基辛格評價這是“中國的傲慢與偏見”,但我理解,這更多的是中國在漫長的曆史變遷過程中,經曆了多種文化的衝突、磨合、雜糅之後呈現出的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和一種 “以德服人”的理念。
因而建立在這種文化基礎上的政策走向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從中我們不難推演出這樣一個結論:“和平發展”將是中國長期的政策。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給全人類留下了痛苦的回憶。中國在一個多世紀被侵略的戰爭中,更是付出了血淚的代價才走向獨立自主,又在迷茫中摸索了很多年才走上改革開放的路。被侵略的曆史和貧窮的深刻記憶讓中國人民愈發珍惜當前和平的國際環境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麵,也讓中國政府更明白,隻有改善人民福祉才是國家政策的立腳點。我們認為,“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 [4]。
三十多年前中國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有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在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成為後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基礎。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非常有誠意地解決了二戰以來與周邊國家的一些曆史遺留問題,努力消除誤解,建立正常邦交關係。鄧小平先生說:“過去,我們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們總結了這些方麵的經驗。”即便是當前,有些國家在對華關係上心猿意馬,心態複雜,既想撐美國的保持傘,又想搭中國的順風車,我們仍然秉承“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5]的精神來處理雙邊關係。
另一方麵,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隻有5400多美元,位於世界90位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還有3000萬絕對貧困人口需要解決溫飽問題,中國的改革正在艱難推進,國內還麵臨著許許多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中共十八大再次強調 “三個沒有變”的基本國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6]。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對外謀和平對內求發展的政策也不會變。走和平發展之路是中國唯一的最優選擇。雖然當今世界上“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仍此起彼伏,但凡是真正了解中國的學者大多是不會支持這種觀點的。
中國與和諧世界
那麼,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會對世界格局帶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呢?
首先,新時代的發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中國的和平發展將帶來共贏的發展局麵。中國的經濟是高度開放的,貿易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比美國高出兩倍左右。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國,第二進口國既提供了海量的產品,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在國際經濟分工中承擔重要角色,有利於各國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此外,隨著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對外投資增加,很多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截至2009年底,中國政府免除了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共計256億元人民幣債務[7]。《金融時報》稱中國2009-2010年間至少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貸款 1100億美元,總量超過世界銀行[8]。雖然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中國的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經濟整體健康平穩,無疑還會是世界經濟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增長輻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