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自孽孽朝夕餘,名韁利鎖總成虛。
事到頭來遭折挫,路當險處受崎嶇。
利己損人終有害,察言觀色永無虞。
水萍尚有重逢日,豈料人無再會時。
話說張秀,自洛陽回到金陵,又住了一二年光景,身邊還剩著有五六十兩銀子。見陳通死了,他好似失群孤鳥,無倚無依。卻便意回心轉,竟不思量花哄,指望立業成家。來到袁州府九龍縣,幹了一個吏員,後來衙門裏賺得些兒錢鈔,就在那裏娶了一房妻小。隻是一件,有了幾分年紀,縣中一應公事,懶於承值。忽聽得新任陳府判帶署縣事,點卯不到,出火箋拿捉,便去換了公服,竟到縣中參見。
陳府判道:“你就喚做張秀?今日十五是點卯日期,你這吏員,卻有多大職分,公然傲坐在家,藐官玩法,就不來參謁,卻怎麼說?”張秀聽得他是金陵聲音,即便把金陵官話回答了幾句。陳府判見張秀講的也是金陵說話,把他仔細看了兩眼,心中暗想道:“看他果然像我金陵人物。想我父親在時,常說有個張秀,與他交好。莫非就是此人?”便喚他站起來,且到府衙伺候。
你看那兩旁吏書,好似丈二和尚摸頭不著,竟不知什麼分曉。
這陳府判理完了縣事,回到府衙,即喚張秀過來,問道:“我適才聽你講話,好似我金陵聲音。你敢不是這袁州府裏人麼?”張秀道:“小的原是金陵人,因在此作客多年,消乏資本,就在本縣幹納前程,多年不曾回籍去了。”
陳府判道:“你既是我金陵人,必然知我金陵事。我且問你,那監前有個陳進員外,可知道他麼?”張秀道:“小的知道,那陳進員外還有一個兄弟陳通。向年小的在金陵時節,原為刎頸之交。那陳通已身故多年。小的到這袁州,將及二十載,至今音信查然。但不知陳進員外至今還在否?”陳府判道:“那陳進你道是誰,就是我親父,今已棄世了八年。這樣講起來,我與你是通家叔侄了。”張秀聽說,吃了一驚。陳府判分付快治酒肴,即便取巾服來,張押司換了。張秀不敢推辭,隻得領諾。酒至數巡,便問陳府判道:
“令堂王氏老安人同之任麼?”陳府判掩淚道:“老叔不須提起,老母已棄世多年。”張秀歎道:“哎,原來王氏老安人已過世了。”
陳府判道:“敢問老叔,曾帶有尊嬸來否?”張秀道:“拙荊也就在袁州府裏娶的。”陳府判道:“老叔,小侄有句不知進退話兒,未識肯見納否?”
張秀道:“自當領教。”陳府判道:“小侄前因任所迢遞,並未得攜一親友同行,老叔若不嫌官署淒涼,敢屈在我衙內,朝夕也得指教一二。尊嬸在外,待小侄逐月支請俸糧供應,不識意下何如?”張秀道:“謹當領教。但恐老朽龍鍾,不堪職役。”陳府判笑道:“老叔太謙了些。”
原來張秀做過多年押司,衙門徑路最熟,上司公文怎麼發落,衙門弊竇①怎麼搜剔,都在他肚裏。不上半年,把陳府判指引得十分伶俐,上司也會奉承,百姓也會撫養。
① 弊竇(dòu,音豆)——弊端疑點。弊,此指營私舞弊;竇,端倪。
一日,陳府判對張秀道:“老叔,我孩兒今年長成五歲,甚是頑劣,欲要請一個先生到衙裏來教習他些書史,史恐這裏袁州府人語言難辨,卻怎麼好?”張秀道:“這近府城大樹村中,陳小二官店裏,有一個秀才,姓王名瑞,是我金陵人,原是筆下大來得的。他在此寄寓多年,前者曾對我說,那裏鄉宦人家,有好蒙館,替他作薦一個。今令郎既要攻書,何不將些禮物,聘他進來就是。”陳府判道:“若又是我金陵人,正是鄉人遇鄉人,非親也是親了。”便寫下請帖,封了十兩聘禮,著兩個衙役,竟到大樹村裏陳小二家聘請。
恰好那王秀才正出門去探望朋友,不在寓所。兩個衙役便問陳小二道:
“你這裏有個金陵王相公,還在此寄寓麼?”陳小二道:“還在這裏。隻是適才出門探友去了,二位尋他何幹?”衙役道:“我們非別,本是府新任陳爺差來,接他到衙裏去訓誨公子的。你與他先收下請帖在此。還有一封聘禮,待我們親自來送。”陳小二便替他收下請帖,兩個衙役作別就行。
卻說他客樓上有一個江南秀才,姓李排行六十四官,因此人便喚他做李八八。這李八八原是個庠生,因歲考了五等,恐怕家中親族們譏誚,便棄了舉業,來到袁州府裏,盡有兩年,靠弄些筆頭兒過活。他聽得陳府判差人請王瑞去教書,心中暗忖道:“古怪,我老李想子兩年的館,再沒個薦頭,這是誰人的主薦?弗用忙。我想,兩京十三省,各州各府,那處不是我江南朋友教書,難道倒把金陵人奪擔子個衣飯去?終不然我還是肚才弗如這娘嬉,人品弗如這娘嬉?也罷,趁他出門未回,古人話得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為殃。有采做沒采,去鑽一鑽,不免去與我表兄陳百十六老商量,就求他東翁楊鄉宦老先生寫封薦書,去奪子渠個館來,卻弗是好。”
你看他連忙去帶上一頂孝頭巾,著上一件天青布道袍,急忙忙來到楊鄉宦家。隻見陳百十六老正在那裏吃午飯,見李八八走到,便站起身來,道:
“表弟來得恰好,便飯用一碗。”李八八笑道:“我小弟正來與表兄商議,要奪別人個飯碗,撞得個好采頭,弗要錯過了,定用吃一碗。”
李八八正拿起碗箸不上吃得兩三口,陳百十六老問道:“表弟,你剛才話,要奪何人個飯碗?”李八八便把碗箸連忙放下,搖頭道:“表兄,弗用話起。我那陳小二店裏,有個金陵秀才,喚做王瑞。弗知是何人薦渠到新任陳三府公衙裏去教書,早間特著兩個衙役,拿了一封聘禮,一個請帖來接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