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飾前非廳前雙膝跪 續後韻頁上兩留題詩:(3 / 3)

投之千仞淵,澄清今尚傳。

複見高公祖⑤,士民呼青天。

遮道泣留挽,借冠願一年。

文探花便把冊頁展開,將詩二首寫上。但見筆勢縱橫,墨跡淋漓,真有走動龍蛇之妙。次早著人送上高太守,高太守滿心歡喜道:“好一個才子,寫作俱全。我得了這一個門生,也不枉在臨安做一任太守。”隨即打發來人,致謝文探花。

不數日,高太守就來作別。文探花備辦贐儀,整酒餞行,十分齊整。高太守隻收贐禮,辭免酒席。又辭臨安各鄉紳,擇日起行。文探花直送出數百裏之外,方才回轉。好一個高太守,三載黃堂,半文不染,行李蕭然,隻有仆從數人相隨而已。臨安士民思慕恩德,脫靴造祠,還欲詣闕保留,送之者如市,有詩為證:

紅纓白馬嘶方草,一路清風拂去旌。

三載黃堂不愛鈔,萬千士庶誦神明。

高太守去不多日,各衙門奉章特薦,欽取進京。聖上召見便殿,多方慰勞。又問為治之要,對其詳悉。遂超擢九卿之列,眷注優渥①,行將付以重任矣。此高太守清廉為天下第一,所以有此寵任。

且說文探花,送別高太守,回到府中,未及大門,隻見安童報道:“老員外即刻便到。”文探花下轎迎接。叔侄同進府中,相敘禮畢,老員外就請老夫人與小姐相見,便起身對探花道:“好一位夫人,又兼賢侄才貌,佳人才子,天生一對,世間少有,真吾門之福也。”

文探花道:“叔父不遠千裏而來,有何見諭?”老員外道:“可喜吾侄發此巍科,宗族親戚,無不欣悅。久住臨安,旁人議論。古雲,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又雲,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況吾老年亦在風燭,家無正主,望吾侄三思。”文探花道:“侄亦久欲作一歸計,怎奈嶽母在堂,隻生一女,無人倚傍,難以啟齒,因循至今。”老員外道:“既老夫人膝下無人,請與小姐同到姑蘇,奉養終身,豈不兩盡。”文探花俯首道:“叔父之言是也。叔父在此多住幾時,待侄兒緩緩圖之。”探花便與小姐商議,老夫人麵前微說,毫不應允。

李嶽聞知此事,心中大喜,巴不得夫人、小姐同往姑蘇,巨萬家資,一拳到手。因此在老夫人麵前,不作留難,萬意攛掇。老夫人暗想道:“女生外向,怎留得在家中?倘我百年之後,二叔又是不仁之人,決不相容。女婿況中探花,安肯下氣於他,兩邊終久結怨。不如與女婿、女兒商議,尋個長便。”因此就與探花、小姐將此情備說。探花道:“嶽母之見,甚是有理。

且李府家財,應該是二叔公的,誰敢爭執,不如交付與他。嶽母、小姐同到④ 會稽守——指東漢順帝時任會稽守的馬臻。曾在會稽、山陰(即今浙江紹興)地區創建一座周圍三百餘裏的灌溉、蓄洪水庫鏡湖,造福一方,萬民傳頌。

⑤ 高公祖——漢高祖劉邦。

① 優渥(wò,音握)——優厚。此指待遇豐厚。

我家,共享榮華。情則通,理則順,請嶽母萬勿變更。”夫人十分應允。

次日,文探花與老夫人把家產悉付李嶽。老夫人把細軟、金銀、珠寶作小姐嫁資,家產盡與李嶽。標撥已定,李嶽亦不敢妄出片言,唯唯從命。況一介窮人,從此即陶朱倚頓②矣。文探花便著人去雇座船二隻,一隻裝夫人、小姐,一隻裝叔侄二人。不日便到姑蘇,骨肉團圓,合家歡樂。後人有詩讚雲:

人生在斯世,萬事皆有緣。

縱或遭奸險,人定能勝天。

試觀荊卿氏,才貌稱兩全。

風流多瀟灑,翩翩美少年。

良緣千裏外,太守合姻緣。

青春得科甲,狀元相後先。

美妻已如意,美職真神仙。

昔有毒害人,寧不心駭然。

前情都不計,大度能包含。

福人有福器,福祿自綿綿。

② 陶朱猗(yǐ,音乙)頓——指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lǐ,音禮)和戰國時大商人猗頓。範蠡別號陶朱公,以經商致富;猗頓以池鹽發家。後以陶、猗代稱富人。

鼓掌絕塵月集月明似晝,女郎結珮遊仙;月滿如圍,俠客攜樽訪友。大地山河微影,共到清虛;九天風露無聲,坐來碧落。顧霓裳曲奏,羽衣翩翩;乃靈藥悔偷,姮娥夜夜。塵心未斷,佇看霧氣濕瑤台;俗緣尚牽,且斂霞蹤臨洛浦。月滿杯中,今人不見古時月;杯空月落,今月曾經照古人。看取月光如水,照年年不了搗素流黃;何期月馭如飛,送人人無數鬢絲眉鎖。春複秋兮,為問我此生此夜;圓還缺也,那管他明月明年。月娥不惜金樽,月夜且終殘帙。是為鼓掌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