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赴臨安捷報探花郎 返姑蘇幸遂高車願詩:(2 / 3)

皇極殿正對一輪紅日,乾清宮緊罩五色祥雲。五鳳樓前威儀整肅,紫金城裏瑞氣氤氳②。三座城池,鎖住無窮王業;九重宮闕,鎮定萬古乾坤。天子聖明,宵衣旰食;臣工賢謹,有國無家。士民樂業,黎庶安生。五湖四海鹹歸順,萬國九州慶太平。

正是槐黃時候,天下豪傑,捱捱濟濟,盡挾生平抱負,競吐胸中錦繡,② 白屋——用茅草覆蓋的屋。舊亦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的住屋。

① 泥金——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顏料。封建社會,新進士及弟,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② 氤氳(yīnyū,音陰暈)——氣或光色混和動蕩貌。

n獻策金門,皆欲奪取天下大魁。文荊卿此時正到,得赴科場,果然首登金榜。

及至廷試,又中了探花,方遂平生之願。先著人竟到臨安府李刺史府中報捷。

報人稟道:“老爺姓文,怎麼要報到李刺史家去?”文荊卿道:“我老爺因贅在李刺史府中,所以先要打頭報到那裏去。”報人聽得是李刺史的女婿,是個大來頭了,著實要賺他一塊賞賜。星夜飛奔,來到臨安府李刺史府中報捷。

那老夫人、小姐正在想念文荊卿,猶慮不能得中。忽然聽報了探花,一家喜從天降。就把報人留在府中住下,著院子竟到南莊,迎請二相公回來,打發賞賜。

那臨安高太守,聞得文荊卿果然聯捷,中了探花,滿心歡喜,一個門生穩穩拿在手裏。立時備下旗竿扁額,羊酒花紅,親到李府恭賀。

說這李嶽,自與老夫人爭競出門,果然許久竟不回來。聽得文荊卿報了探花,追悔無及,道:“古人雲,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難將鬥量。果是不差。

我今若是回去,免不得要說幾句勢利話兒,卻不反被嫂嫂、侄女兒暗中冷笑,隻說我是趨勢附炎的。但當今之世,到是勢利些的還行得通,且回去看個分曉。”連忙備了許多禮物,趕將回來。隻見堂前喧闐鬧吵,都是各鄉宦家來恭賀的。

李嶽一走進門,見了小姐,深深唱喏,趨奉不已,道:“探花夫人,小叔特來賀喜。”小姐笑道:“叔叔說那裏話。向日若非叔叔深謀奇計,你侄女婿焉能得有今日?”老夫人道:“叔叔,如今一來也得門當戶對,替你麵上爭了光彩;二來我嫂嫂也省得吃你的言語。”李嶽慚愧無地,道:“嫂嫂,君子不念舊惡。你若重提舊事,教小叔顏麵何存?”小姐道:“今日接叔叔回來,要你打發報人,卻不必把是非爭辨了。”

那李嶽巴不得脫身出來,聽小姐說了這句話,勉強笑了一聲,疾忙走出堂前,便與報人相見。遂把文荊卿捷中探花的緣故,仔細詢問一遍。那報人就要起身,老夫人再四款留不允,隻得重重酬謝出門。

你看這李嶽,見侄女婿中了探花,把哥哥在日勢炎依舊使將出來。從此出入不拘遠近,就要乘馬坐轎。那些臨安城中的人,見他當日是刺史的兄弟,如今是探花的叔丈,愈加奉承幾分。他便到南莊上,也去豎兩根旗杆起來。

正是:一人有福,挈帶滿屋。這不在話下。

那文員外,自他侄兒不別而行,各處遍訪,竟不知些蹤跡。忽見廷試錄上第一甲第三名文玉,字荊卿,姑蘇人。心中便有十分疑惑,暗想道:“天下同名同姓者雖多,哪有這都圖籍貫一些不差的。又有一說,姑蘇城中,隻我文家一姓,那裏還有外族?這多應是我酒癡生的侄兒了。

文員外正在將信將疑之際,隻見京中下書人到,口稱送文探花家報。忙到堂前,接了來書,一一詢問,果是侄兒中了探花。霎時間疑城始釋,心花頓開,遂把下書人請進客廳,款留茶飯,便拆開書,從頭一看,上寫著:

不肖侄玉,自違慈顏,已經三載。蹤跡不定,溫清之禮既疏;湖海久羈,甘旨之供已缺。雖切孝思,實招物議。不肖莫大,負罪良深。幸得分花官裏,食粟王家。雖祖宗之福庇,實叔父之義方。

準擬新秋告假,馳驛還鄉。專人走報,不盡欲言。

叔父大人尊前不肖侄玉頓首百拜文員外看了書,滿心歡喜道:“謝天謝地,這是我文門有幸了。”連忙進去,取出白銀十兩,送與下書人,辭謝而去。

次日,姑蘇太守得了試錄,恭送旗扁,以表其門,又建探花牌坊。文員外大喜過望,把門楣改得齊齊整整。那些姑蘇城中的,有曉得的,說是文安員外的侄兒中了探花,應得光表門閭。有那不曉得的,說文安員外何曾有這樣一個侄兒,畢竟是扳認的。

到了八月中旬,文探花奉命冊封,便道還鄉。文員外聽說侄兒回來,不勝欣躍,親自出城迎迓。你看那郡中官員,沒一個不來謁見。文探花到了自家門首,隻見改換門閭,鼓樂喧闐。有詩為證:

錦衣今日還鄉故,門第堪容車馬行。

試問當年題壁者,探花即是酒癡生。

一直進到中堂,下了轎,先向叔父麵前拜謝幼年撫養之恩。員外回答不及道:“賢侄今為天衢貴客,愚叔當以禮見才是,何敢轉加仆仆之勞,豈不折煞我乎!”文探花道:“小侄向年若非叔父大人良言激勵,必沉溺於糟粕中矣。幸得今日金榜聯登,宮花寵賜,雖然得沐皇恩,實叔父大人所賜。”

員外道:“賢侄說哪裏話。愚叔雖是向年有幾句言語,不過要賢侄矢誌功名的意思,但恐人生不能立誌。今賢侄功名已遂,誌願已酬,誠所謂肉眼無珠,好人未易識耳。便沉溺於糟粕中,亦何害生平矣。”文探花笑道:“叔父,若提起前言,令小侄赧①顏無地。隻是一件,幸得駕高車,返故土,雖然得酬素願,猶未得償叔父大人二十年來撫養深恩,如之奈何?”

文員外道:“賢侄,豈不聞‘哀哀父母,生我劬②勞’,雖是愚叔撫養你成人長大,還念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今賢侄皇都得意之時,正父母泉台瞑目之日。須早擇良辰,到他墓前祭奠一番,以盡人子之情才是。”文探花掩淚道:“叔父大人,小侄在繈褓時,一旦椿萱盡喪,可憐生不能事,死不能葬,真大不幸也。今日便以五鼎薦祀,固小侄分內之事。奈何匆匆到家,交接事煩,無頃刻之暇,暫消停幾日,整備牲禮,虔誠祭奠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