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先驅童第周(1 / 1)

1997年英國克隆羊多莉的誕生首次向公眾披露,引發了世界範圍內關於動物克隆技術的熱烈爭論,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於是,克隆時代來到人們眼前。其實,中國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就有一位生物學家利用文昌魚、海鞘等為材料,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胚胎學研究,開創了我國克隆技術之先河。這個人就是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中國當之無愧的“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從小家境貧寒,但勤奮刻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複旦大學,後在親友們的資助下,遠渡重洋,前往比利時留學,在著名生物學家達克教授的指導下,研究胚胎學。當時,他發現有不少外國留學生對中國人抱著一種輕視的態度,甚至一位同宿舍的外國學生還在公開場合說:“中國人是弱國的國民,中國人很愚蠢。”

童第周並沒有浪費口舌去反駁,隻是在沉默之中憋著一口氣,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誓言:“我會努力做出成績,證明中國人的智慧!”

有一天,在做實驗時,教授要求學生們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手術,青蛙卵隻有小米粒大小,卵小膜薄,手術隻能在顯微鏡下進行。許多人都失敗了,他們一剝開青蛙卵膜,就把卵也給撕破了。

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顯微鏡前。隻見他先用一根比繡花針細得多的玻璃針在卵上刺了一個小洞,然後他雙手以驚人的準確和敏捷,用鋼鑷夾住卵膜的兩端,均勻地向兩邊一剝,卵膜就被完整地剝離下來。全部動作是那麼幹淨利落、嫻熟優美。

“成功了!你成功了!”同學們都擁上去祝賀,連聲稱讚:“童第周真行!”中國青年留學生剝離青蛙卵膜手術的成功,一下子震動了歐洲的生物界。

1934年,童第周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科學實驗方麵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他不顧日本侵略軍即將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危險,毅然放棄了在國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於1934年底回國,任山東大學生物係教授,走上了科學報國、科學興國的道路。

抗日戰爭爆發後,童第周和家人到四川避難時,在緊張的教學中始終沒有忘記搞科學研究。可是,惡劣的環境和貧寒的生活給他的實驗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唯一的一台舊顯微鏡,還是他和妻子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物件換來的。冬天,他忘記了寒冷,聚精會神地搞科研;夏天,他汗流浹背,仍然雙手不停歇。別人每個實驗數據隻重複驗證一兩次,而他往往要重複驗證五六次。就在這簡陋的顯微鏡下,在那低矮的小土屋裏,童第周撰寫出了一篇篇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震驚了國內外生物界。

抗日戰爭勝利後,童第周回到山東大學任教。1947年,青島爆發了反對國民政府的“反饑餓、反迫害”的遊行示威。當山東大學學生衝上街頭開展遊行示威時,受到了國民黨軍警的殘酷鎮壓。童第周不顧個人安危,以教職員會主席的身份與幾名教授趕赴警備司令部交涉,要求釋放被捕學生,並到監獄探望學生。

童第周還冒險掩護記者拍攝學生遊行的照片,幫助向各地傳遞登載學生遊行和軍警鎮壓學生報道的英文版《民言報》,以擴大學生運動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後,童第周不僅為中國的生物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還培養了一大批事業的接班人,他的學生和學生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他們都走在學科的前沿,傳承著愛國科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