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磨難和挫折賦予他一顆堅忍、勤勞的心(1 / 3)

小時候的他很愛勞動,每當星期天不上學,就去生產小隊裏割稻,到山上割草喂兔子。那位他一向尊敬的趙老師,是帶著滿臉的失落,走出他家的門的。在這位老木匠先後帶過的9個徒弟中,他最能夠領悟師傅的授教,理解師傅的意圖,進步也是最快的。做小木匠期間獲得的那夜關愛,極大地影響了他。二姐良好的秉性對他的個性錘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遭遇愛情也是他在臨安做木工的時候。24年過去了,相濡以沫的兩夫妻在情感上始終一如既往。他是個不輕易服輸的人,總想著尋找一個最合適的突破口,把自己最好的一麵發揮出來。那種認真、誠信,與別的老板相比,絕對高出一截。

與經曆過那個時代的所有人一樣,黃小榮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吃過不少苦。

1964年農曆十月初八,黃小榮出生於富陽縣南新鄉鍾家村一戶農民家裏。鄉鎮村幾度撤擴並之後,南新鄉被並入今萬市鎮,而鍾家村也已成了眾緣村範圍內的一個自然組。

黃小榮的祖籍並不在這裏,祖輩是紹興人。當年他爺爺因為逃荒來到這裏,先是居住在蓼岸村,後來又搬到了鄰近的鍾家村。

黃小榮出生在一個人口較多的大家庭,他有4個親姐姐、2個哥哥,他排行最小。母親生他時已經虛齡48歲了。因此當他出生時,他最大的外甥女已比他大兩歲。原本,作為老幺的他將會受到多方寵愛,然而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隻要有一點點力氣的人都在為生計忙碌,誰還會獲得嬌寵憐愛的這類福分?

南新鄉處於午目山、三九山夾峙之中,高聳的山峰壁立葛溪兩側,狹窄的山間盆地內散落著幾塊可耕地。由於山多地少,當地村民向來從事傳統農業,加之連綿不絕的戰亂和政治運動,南新、何家、萬市、洞橋一帶,即富陽縣龍羊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貧窮山區的帽子一直戴到了全麵實施改革開放之後。

有關黃小榮剛出生以及童幼時的生活,老鄰居方翠英老太太仍留有諸多記憶。她向筆者回憶道,小榮剛生下來時,他母親沒有奶水,但他降生8天後,方翠英正好也生下了一個兒子。由於她的奶水比較足,便經常給小榮喂奶。尚處繈褓的小榮是靠米粉、麥糊和鄰居的奶水喂養的。

“他從小就很乖,性格內向,不像別的孩子那樣頑皮,連說話聲都很輕。我從未聽說過他跟小夥伴吵架的事。他還非常聽大人的話,不為大人添麻煩。他的幾個姐姐也都很乖的。”方翠英老太太至今仍對童少時期的黃小榮稱讚不已。

“小時候的小榮很愛勞動,每當星期天不上學,就去生產小隊裏割稻,到山上割草喂兔子。那時候做什麼都是集體的,但小榮就是喜歡幫大人幹活。他的頭腦其實是很靈光的,有時晚上我們幾個小夥伴也會一起玩耍,往往玩不過他。他跟小夥伴們的關係很友好,很密切,小夥伴需要他幫個什麼忙,他總是表現得很熱心。”黃小榮童少時的小夥伴鍾效成告訴筆者。

黃小榮虛歲9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家裏的經濟狀況更趨糟糕。

“那時的我,總是看見白天勞作不止的母親,直到夜半三更了還在勞動。隻要能夠換來一點點錢,或者多掙來一點口糧,母親就一聲不吭地埋頭勞動。那時的母親已是快60歲的人了,體力漸漸下降,身體也不是太好,但為了能養活家裏這麼多孩子,幾乎耗幹了精力和心血。”黃小榮向筆者動情地回憶著他童少時期的生活,“我對父母輩的艱辛勞作,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長大後的我凡是看見村子裏有人打罵他們的父母,就會出來阻止,還會大聲斥責他們。那些年,我們這兒的經濟還不是很富裕,個別子女竟然連口糧都不肯給父母。當時的我還擔任著鍾家村的村幹部,每當發現這種情況,就會幫助老人向後代討說法,還到穀倉把應該屬於老人的口糧搬出來,搬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年老力衰,已經搬不動了,作為村幹部,這些事情應該由我們來做,而我也樂意做。不過,現在整個國家的經濟條件大大改善,克扣老人口糧的事情已經不會再有了。”

嫉惡如仇,熱心助人,這樣的品質似乎與生俱來,黃小榮從小就已體現出來。

1079年,黃小榮16歲那年,已在南新小學讀完了小學,剛在南新中學(現已拆並)讀了半學期多初一的他,目睹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湧上了輟學助家的念頭。“當時,我的兩個哥哥,大哥在我還隻有兩三歲時就已從大家庭裏分家,單獨立戶了,二哥正在複習,準備高考——可惜後來沒有考上,剩下的隻有幾個姐姐了,家裏一個勞力也沒有。我想,年老的母親難道還要繼續勞累下去嗎?我已經能夠勞動了,可以為家人分擔一些任務了,盡管心裏是很想再讀下去的,但最後仍然決定輟學。”在回憶到他的輟學一事,黃小榮的臉上頓時浮上一層厚重的遺憾。

“你可能已經猜出來了,我當時的學業成績還是不錯的。所以當我決定輟學回家後,我初中班裏的班主任趙老師,幾次跑到我家裏來,勸我回校讀書,還對我母親說,小榮不去讀書是蠻可惜的。我母親心裏也不希望我輟學的,聽班主任趙老師這麼一說,也想過仍要我回校讀書,但家裏的經濟狀況實在太糟糕了,又不忍定奪,使說由我兒子自己定吧。而這時的我滿腦子都想著要為家裏、為哥哥出點力,哪裏還肯再回學校啊,便對趙老師說我還是不讀了吧,我還是不讀了吧……印象中,那位我一向尊敬的趙老師,是帶著滿臉的失落,走出我家的門的……”說到這裏,黃小榮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看得出,直到現在,他對自己未能在學校完成學業仍有抱憾。

童少時期即有顧全大局、舍棄自己的念頭和行為,追根溯源,我們漸漸接近英雄成長過程中的某些本質。

眾緣村鍾家自然組裏,那幢建於30多年前的老房子就是黃小榮家的。雖然現在的黃小榮已經不住在那裏了,但它是眾緣村全村最老的房子之一。之所以黃小榮一直不舍得拆掉它,或許是為了盡量保留一些舊時的印記吧。

輟學後的黃小榮撲向田野,期冀自己揮灑汗水,能在這片土地上有更多的收獲。在鄰居眼裏,這個瘦小而內向的少年似乎有著用不完的力氣,總是在起早貪黑地幹著。從小就在田間摸爬滾打的他,經過了一年時間的田頭勞作,幾乎熟練了所有的農活。毫無疑問,基本依靠人力的農活是很辛苦的,黃小榮從未叫過一聲累,喊過一聲苦。

母親曾經抹著眼淚,既心疼又高興地說,我們家小榮,這麼小就很懂事了,現在已成了家裏的正勞力。

在田間勞作了一年後,一直關心著黃小榮的三叔來到他家,勸導黃小榮的母親說,小榮還太小了,人又聰明,不能把他光捆在田頭,最好讓他去學一門手藝。有了手藝,怎麼樣都餓不死。三叔專門過來勸導了好幾次,母親首先答應了。

黃小榮起初卻不肯去當小木匠,寧願繼續幹農活。方翠英老太太回憶,那個時候,她還與黃小榮母親一起勸導過他,說你即使學了木匠但仍然沒有離開土地,農忙季節、空餘時間,還是可以幹農活的。黃小榮並不過於執拗,聽了大人們的這番勸導,最後自然點了點頭。

那一年黃小榮17歲。經與三叔商量,他開始跟著距家不遠的白馬村裏的老木匠,學做木工。聰穎、細致和甘於吃苦、勤於琢磨的優點很快顯現出來,在這位老木匠先後帶過的9個徒弟中,他最能夠領悟師傅的授教,理解師傅的意圖,進步也是最快的。在跟著這位師傅學了8個月之後,就能與師傅一起攬活了。

“這位師傅的脾氣很大,對徒弟的要求也很高,徒弟稍稍顯出遲鈍、懶惰,他就會大發雷霆。他一旦發火,不管什麼場合,都會用手裏正拿著的斧頭、榔頭掉個頭,一下子打過來,讓你猝不及防。他還經常對著徒弟們吼:我都白教你們了!像你們這個樣子,我的好名聲都被弄沒了!老木匠最惱火的,是跟了他四五年都沒學出徒的人,認為這些人反倒砸了他的牌子。幸運的是,在他先後帶過的9個徒弟中,隻是我沒有挨過打,也很少挨罵過。我想這是因為我學得最認真,出徒時間也最快。你想,我8個月後就能獨立幹活了,而一般人至少要學三年。”黃小榮說,後來這位老木匠經常拿他作實例,告訴別的徒弟應該怎麼學。

學做木工的經曆,對青年時期的黃小榮最大的影響,是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做到認真、細致,有責任心,有職業道德。

“直到現在,有些人家還在使用我當年做的家具,這證明我做的家具質量不錯,堅固耐用。但其實,我當年做這些家具的時候,隻用了別的木匠需用時間的一半。當時如果哪戶人家想做家具了,就會把木匠請到自己家裏去,供他吃喝,結賬時則按木匠做了幾工,即做了幾天來計算——記得那時的木匠工錢是每天三塊錢。這樣一來,有的木匠因為幹活效率低,或故意磨洋工,這戶人家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錢。而我總是習慣從對方的角度著想,每一件家具都要做得質量可靠,甚至還盡可能節約材料,時間上也要盡量節省,能省一工就省一工,以此為對方省錢。”黃小榮告訴筆者,因為他堅持這樣做,有些外地的木工就對他很不滿,因為從此他們的工作效率也得提高,否則就會影響生意。但黃小榮沒有理會他們的不滿,他覺得誠實無欺、勤勤懇懇地做好手頭上的事,這是最要緊的,自己必須堅持著這樣做。

黃小榮回憶,當年做木工不像現在這樣,一般不用鐵釘,而是用榫頭固定,這對木工的技藝無疑是個考驗,而且還要耗去木工更多的體力心力,可當年的大多數木匠都為自己能顯露一手好技藝為榮。“不過其中的辛苦也一下子說不完。比如那時造房子都采用木結構,需要用圓木豎山牆、架房梁,光是刨木頭這一項,木匠就得刨上好幾天,每次我都會刨出一串串血泡來,第二天早上醒來時,兩隻手都不能動了。但我沒想過要逃避,隻是覺得隻要是把某一件事做好,首先就必須能吃苦。”

正是因為黃小榮的認真、踏實、肯幹,慢慢地他擁有了好名聲,不少人家需要添置木質家具時,往往首先想到請他來做。黃小榮從不挑活,大的當然是造房子,小的是做搓衣板、小凳子之類的小玩藝,他都願意上門。黃小榮笑著對筆者說,有的活兒雖然蠻小,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像小凳子就很難做好,這很能見木匠的真功夫的。黃小榮肯琢磨,又細心,活兒做得很不錯,人們便對他越來越有了信賴感。

眾人對他的信賴感,就是他最大的財富。黃小榮告訴筆者,母親從小就教育他,要做本分人,不耍小滑頭;小虧要吃得起,不去占小便宜;做活是做不死的,懶惰才僵死……他把這些話語銘記在心裏,提醒自己生活雖然窮苦,卻必須明曉世理,做個堂堂正正的好人。

黃小榮的“發小”鍾效成回憶,當年他準備結婚的時候想打一套家具,但手頭上拮據,便與黃小榮商量,問能否幫個忙,先把家具打好交給我,等我有了錢再付給你。黃小榮馬上點頭同意,非但按鍾效成的要求打好了家具,後來從不催促他付錢,考慮對方經濟困難,還主動減去了不少費用。鍾效成知道,類似的事情,黃小榮不僅為“發小”這樣做了,為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