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健康常識(十二)(1 / 3)

279.維生素D與腸癌有何關係?

英、美兩國的科學家即將開展一項為時5年的科學調查,以驗證維生素D缺乏是否會導致腸癌。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這項聯合調查將分別在英國曼徹斯特的霍普醫院、曼徹斯特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進行。

醫生們發現,英國曼徹斯特婦女死於腸癌的比例比號稱美國日光城的聖迭戈的婦女要高出10倍。

這項聯合調查的英方組織者、曼徹斯特的腸胃病學專家傑弗裏·桑德爾指出,維生素D能幫助人體吸收鈣,而腸細胞的癌變又與腸細胞吸收鈣多少有關。他說,英國人的飲食中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而氣候又使他們得不到充足的陽光。

參與這項調查的馬維爾博士說,某些形式的維生素D似乎能夠控製腸癌細胞,或者減輕腸癌細胞的破壞作用。過量的日光浴會導致皮膚癌,但是每天隻要曬幾分鍾太陽就可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在英國,每年有12000人死於腸癌,每年大約新增加17000名腸癌患者。

280.日光暴曬可導致黑色素瘤

據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最近報道,英國科學家認為由於臭氧層變得稀薄,蘇格蘭皮膚癌患者在過去10年間幾乎增加了一倍。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當中最危險的一種,主要與日光暴曬有關。英國格拉斯大學皮膚病學係的羅納·馬克基教授說,蘇格蘭惡性黑色素瘤在1979年到1997年間,增加了82%。男性患者每10年增加1倍,女性患者每13年增加1倍。

281.刷牙與胃潰瘍

慢性胃潰瘍、慢性胃炎是常見多發病。近代研究證明,幽門螺旋菌(舊稱幽門彎曲菌),是導致胃潰瘍、胃炎的主要病因。

幽門螺旋菌定居於胃粘膜後,導致炎性細菌浸潤、細胞變性壞死等胃粘膜炎性改變和胃潰瘍,也可直接感染胃粘膜上皮細胞,造成細胞病變。患者在使用特種抗生素和含鉍的藥物後,可以殺死幽門螺旋菌而使胃潰瘍、胃炎愈合。

但許多患者往往沒過多長時間,潰瘍和胃炎又重新複發,形成臨床上不易治愈的慢性胃潰瘍、慢性胃炎。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這些患者的牙齒中隱存著大量的幽門螺旋菌,它們可隨唾液和飲食進入胃內,導致胃潰瘍、胃炎的複發。因而在服藥治療胃潰瘍的同時,應當加強口腔清潔。最簡便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飯後科學地刷牙,最好是使用含鉍的牙膏。

282.過早發生性關係易致癌

醫生們一直認為,過早地發生兩性關係與女性子宮頸癌有關係,今年初,英國衛生部門宣布,年輕女性染上子宮頸癌是性關係過多所致。一種理論認為,青少年女子,在青春發育期,子宮頸口的細胞極為稚嫩,還沒有發展到足夠的活力和力度,還沒有抵禦感染的能力。在男性陰莖及女性陰道口發現的種種癌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的直接隱患。婦女很可能在一次性交之後就染上子宮頸癌。

283.吸煙易引起猝死

所謂猝死,即是指暴死、急死。它是指突然發生的、出乎意料的、非人為因素造成心髒驟停而引起的死亡,病人從發病到死亡往往不超過1小時。在美國每年約有40萬人死於心髒性猝死,其中70%係冠心病所致。臨床醫學證實,心髒性猝死大部分是由於心肌電生理活動不穩定而誘發了“心室纖顫”,即心肌以每分鍾數百次的頻率在快速地顫抖,完全喪失了排出功能而導致死亡。

學者弗萊明翰經過12年的研究後發現,吸煙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要比非吸煙者高四倍以上,猝死的發生率還與每天吸煙數成比例。漢斯詹姆等人追蹤了310名經過心肺複蘇術搶救成活的吸煙者,發現戒煙組猝死的複發率為19%,而繼續吸煙組為27%,有顯著差別。戒煙可使猝死的複發率下降。

專家們指出,吸煙所以易引起猝死是由於煙霧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從而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使心肌電生活活動不穩定。同時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又可使心肌室顫的閾值降低而更易引起心室纖顫。另外也可促使血小板凝集功能亢進而易形成動脈內血栓。這些因素均促使猝死的發生。因此可以認為,吸煙是心髒性猝死的重要危險因子,戒煙是預防猝死的重要措施之一。

284.發怒易患心髒病

多少年來,有關專家認為,總是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即醫學上所謂的“A型行為”者容易得心髒病。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對人不信任,容易急燥、生氣、發脾氣才是致命的。

在前不久舉行的美國“心髒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斯博士指出,總是賣力工作、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喜歡打擾別人,對人的心髒不一定有害。有害的是與人打交道時,敵對意識太強,容易生氣,又不善於克製。他認為,人們應集中精力來研究生氣對於心髒的危害。

威廉斯博士主持的一項研究中,對118名學生進行了性格測試跟蹤,25年後,在敵對意識最強的一組人中,有20%已死亡,而在敵對意識最弱的一組中,死亡者僅占5%。這一結果表明,好猜忌、對別人不信任的人,得心髒病的風險較大。他們容易發怒,總是抱怨,並拉長臉顯示自己的不愉快。據調查,美國人口中,大約有20%的人存在此類問題。

目前,有一種理論認為,人的交感神經係統產生的腎上腺素直接影響人的情緒,但副交感神經係統則可以中和腎上腺素。容易發脾氣的人,副交感神經起作用總是很慢。不易發怒的人則不同,當產生腎上腺素的交感神經係統作祟時,他們的副交感神經係統會起到保護作用。

285.膽固醇——人類健康的有功之臣

一提起膽固醇,不少人就反感,認為它是不利於健康的有害物。其實,膽固醇也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膽酸、類固醇激素等合成與代謝活動都離不開膽固醇。沒有膽固醇,細胞就會因為沒有高質量的膜而破裂死亡。連“人體衛士”白細胞的生存也離不開膽固醇。研究發現,血清中膽固醇過低,不僅會使具有多種殺傷功能的白細胞數目減少,活力下降,功能減低,而且有可能導致癌細胞趁機繁殖。據美國佛雷明翰心髒研究專家調查,體內膽固醇水平低的人往往早亡。男女體內的膽固醇每100毫升血清若低於190毫克,患結腸癌的機會將是正常人的3倍多。患慢性貧血的某些人與進食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過少有關。動物實驗證實,長期食用不含膽固醇飼料的動物,其細胞的脆性明顯增高,且存活時間較短。美國著名醫生布勞爾的研究也證明,進食不飽和脂肪酸容易使其在肝、腎內積蓄,出現在幼小紅細胞的細胞膜中。這些細胞雖被脂肪占據,但因不含膽固醇而變得衰弱,而這被認為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中風防治專家森幸男教授指出,血中膽固醇過低,可能是發生中風的一個危險因素。日本南方居民常吃肥肉等膽固醇豐富的食品,得腦中風者比北方少吃這類食物者少。美國科學家科戴指出,在嬰兒期和童年期,一旦缺乏膽固醇,智力發育將會受到影響。此外,膽固醇在紫外線照射下,能轉變成維生素D,可促進鈣、磷的吸收,有助於骨骼的發育。

可見,長期吃素或長期采用低膽固醇膳食的作法,對身體健康是有害的。美國食物營養委員會指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沒有任何理由對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作任何限製”。

當然,膽固醇攝入過量也有害處,因為許多堆積在體內的膽固醇能誘發動脈硬化、冠心病及膽石症等疾病。國外的一些學者認為,既不要多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也不過分限製其攝入,這有助於保持血清膽固醇的平衡。隻要每100毫升血清含膽固醇在190至250毫升之間,肯定對人體健康利多弊少。

286.夢多壽命長

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科學家做了很多剝奪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如此反複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係列生理異常。如脈搏、血壓、體溫以及皮膚電反應均增加,植物神經係統機能有所減弱。

同時,還會引起人的心理一係列不良反應,如緊張、焦慮、易怒、記憶障礙、出現幻覺、定向障礙等。顯然,做夢已成為人體的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過程。正常的夢境活動,成為保證肌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山梨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人腦中存在著兩類相反的催眠肽,一類催無夢睡眠肽,另一類催有夢睡眠肽,將它施於動物,使其睡眠的有夢期延長,結果實驗動物的平均壽命大大提高。

287.德國專家認為節食減肥有損健康

德國飲食專家在法蘭克福舉行的關於飲食和維生素的情況介紹會上說,節食會危害健康,稍微肥一些總比餓出來的理想體型強。

他們認為,吃特種食品或節食不能保證持久地使體重減輕,反而會損害健康。通過饑餓療法盡管會使體重大大下降,但療程一停止,又會重新增肥。不患有高血脂、血尿酸,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人完全可以容忍身體的“體格”重量,而用不著去追求理想體重,隻要感覺良好,體重超過15%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