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不僅僅表現平日裏的燒香拜佛,日常的行為表現也很常見。有人覺得他今天不順利是因為上午穿了一件晦氣的衣服;有人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就以為是他在麵試的路上,偶然看到了他經驗中的幸運數字。
生活中的數字遊戲
迷信者的字典裏有一種數字,而且把數字分為兩類,並左右著自己的行為。一類是幸運數字,另一類是不吉利的數字。盡管方式不同,但無論東西方文化,都在人的心目中滋生了這種心理。
美國字典把迷信定義為:“一種不合理的信條,認為和某個事件不相關的事情可以影響這個事件的結果。”對偶發事件,迷信的人常常做出一些臆斷的解釋。例如,有人覺得他今天不順利是因為上午穿了一件晦氣的衣服;有人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就以為是他在麵試的路上,偶然看到了他經驗中的幸運數字。
中國人迷信“8”,通“發”,可以帶來財運。多幾個八似乎更好,上海經貿大樓就設計為88層。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忌諱“4”,因為四諧音“死”,為不祥的征兆。至於“14”、“24”等,也是不沾為好。誰會喜歡自己的門牌號碼是“1414”?“9413”,有人把它破解為“九死一生”。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們則要花上幾百美元去換掉這些“不吉利”的數字。在廣東話裏,“BMW 528e”意味著“不易發財”,“Volvo 240”則是“容易死”,如果要“化險為夷”,有“154”,“一定不死”;“148”,“死也要發”;“818”,“發了還要發”。有的地方講究結婚要找雙數,如挑選某月的“22日”最好。
西方人最忌諱的數字是“13”。有一個詞叫“十三恐懼症”就是用來形容這種心態的,而且在中國的某些小區裏如果居住的外辦較多的話,他們的樓層是沒有13、14層的。有人甚至忌諱“49”,因為4加9等於13,在49歲那一年就要特別當心了。現代西方人對13的恐懼部分來自於1899年11月13日,一個67歲的紐約男子遇車禍身亡,而年齡的6加7又剛好等於13。
“13日”配上星期五則是雙重的不吉利。這一天,為了趨吉避凶,愛爾蘭人可能找一束荷蘭翹搖放在帽子裏,蘇格蘭人則可能選擇石南花。究其原因,流行的說法可以源自《聖經》“最後的晚餐”。因為這次晚餐是在星期四舉行的,有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在一起,接著耶穌在星期五受難。排座13的自然是那個出賣耶穌的猶大。在一年裏,“13日”配星期五至少有一次,最多有三次。
其他諸如此類的西方迷信還有幸運數字“3”,代表一個完美的三角形;避免黑貓,中世紀人們認為黑貓是巫師的化身;撒鹽可以避邪;破鏡可能帶來不好的運氣;在梯子底下穿過會引魔鬼入室;在家裏撐傘可以帶來好運,等等。
迷信可以分為普遍流行的社會迷信,如上麵提到的“8”和“13”;亞群體迷信,譬如在《紅樓夢》中的賈府裏,上上下下對“通靈寶玉”的迷信,認為它是賈寶玉的“命根子”,而且還是“配對”的寶貝;另外就是由個人經驗得來的個人迷信,如個人的幸運數字、幸運衫和護身符,等等,有的幾乎近於神秘的解釋。
1997年4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上的一篇文章《好運看數字:香港金錢和迷信的結合》介紹:為了獲得一個編號為“77”的牌照,有人在拍賣市場上出價高達45769美元。買主認為,“77”是他的幸運數字。他上次使用的“FF77”牌照使他發了大財,因此這次他一定要購得這個“BB77”牌照。還有人的幸運數字是“9”,出價1.7萬美元;還有人的幸運數字是“2”,出價12萬美元;還有人叫賣“932”的。從1973年到1996年,香港政府通過出售這類牌照(一塊普通鐵板),就集資六千五百萬美元給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