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悼亡靈的祭祀(3 / 3)

自唐玄宗以詔令的形式將掃墓的日期定為寒食之後,每逢清明前後,“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

宋代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夢粱錄》)。朝廷亦不例外,“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係官給。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莫非金裝紺□,錦額珠簾,繡扇雙遮,紗籠前導”(《東京夢華錄》),氣勢非凡。明清時期,清明掃墓的習俗更為普遍,尤以南方為盛。清代吳中一帶於清明前,“子女長幼持牲禮、楮錢,祭掃墳墓”(《堅瓠集》)。不難看出,自盛唐以後,清明節已成為祭墳掃墓的傳統節日,曆代相沿未改,至今猶然。

古人墓祭時要舉行許多儀式。傳統的祭祀方法與喪期內居家行祭類似,一般應置備豐盛的美酒佳肴,攜至墓地,奉獻在亡親墳前,設供祭奠。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墓祭逐漸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帝京景物略》記明代京師風俗雲: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燦燦然滿道也。拜者,酹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

文中對掃墓的全部過程作了詳盡的描述,包括跪拜、酹酒、除草添土、焚燒楮錠、掛置紙錢、飲酒作樂等,展示出一幅古代民間墓祭的全景圖,多數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對上麵多次提到的“紙錢”,這裏有必要加以介紹。墓祭使用紙錢,源於古代的厚葬習俗。古人受靈魂不滅觀念的支配,事死如事生,認為死者在陰曹地府同樣需要使用錢財,因而在殮埋亡人時常常隨葬以貨幣珠寶。先秦時期的墳墓中多隨葬實用貨幣;漢代出現了專供喪葬用的冥錢,當時稱為“瘞錢”,其形狀仿照現實貨幣,但質地粗劣,既小且輕,對活人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約從唐代開始,金屬冥錢逐漸被紙錢所取代,唐玄宗時,祠祭使王□“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舊唐書·王□傳》)。這是古代史籍中關於紙錢的最早記載。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雲:“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如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張籍《北邙行》詩曰:“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巢銜上樹。”王建《寒食行》詩亦雲:“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由此可見,唐代的紙錢主要用於送葬和墓祭。紙錢的使用方法與過去的瘞錢不同,通常用火焚燒,很少葬入墳墓。五代時期,“寒食野祭而焚紙錢”(《新五代史·周本紀論》),墓祭焚化紙錢的習俗已非常盛行。與此同時,紙錢的花色品種也日益增多,《聽雨談》雲:“金銀楮錠及錢,始於五代。”《清異錄》記載:周世宗柴榮出殯時,用黃、白等紙做成金銀錢寶,大如盞口,並印有“帛台上寶”、“冥遊亞寶”等字樣。宋代以後,紙錢的形狀更加豐富多樣,有圓錢、元寶、紙蟒等多種形式,焚燒和張掛紙錢成為墓祭的主要內容,有的地方直接稱掃墓為“燒紙”或“掛紙”。

除清明墓祭外,古人還常常於春分、中元(陰曆七月十五)、冬至、年終歲暮、忌日等時節祭祀列祖亡親,或祭於墓,或祭於家,各地風俗不盡相同。但並非所有的人家都進行祭祀,祭與不祭在兩可之間,不像清明節那樣舉國行祭,祭祀的儀式也遠不及清明節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