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喪服與守孝(2 / 3)

2.居喪守製

古代喪禮要求,有孝在身的人應嚴格節製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一切從簡,遵守居喪的製度,稱為“守製”。在居喪的過程中,守製者常常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以種種自我虐待和壓抑人性的極端方式,體現所謂的“孝道”。

親人初死,應立即除去華麗的服飾,著素淡之衣;大殮的第二天,“五服之人,各服其服”,換上正式的喪服。服期內一般不得洗澡,如肮髒過度導致疾病,方可破例,“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禮記·曲禮》)清代的禮製更為苛刻,居喪者不僅不能洗澡,就連理發亦被禁止。《清稗類鈔·喪祭類》雲:“古者喪而毀容,其時亦必薙發。乃至本朝,於居父母之喪者不薙發,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然。”如果遇到皇太後、皇帝駕崩的國喪,天下臣民“亦皆百日不薙發,服縞素”,舉國蓄發守孝。毀容盡孝的傳統被清朝統治者發揚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節製飲食也是居喪守製的一項重要內容。父母初終,孝子在三日之內不得飲水進食,空腹盡哀。殮後可少量食粥,以“充虛續氣”,勉強維持身體所需。服喪期間吃缺鹽寡味的粥飯,禁食瓜果菜蔬,酒肉之類的美味佳肴就更與孝子們無緣了。曆史上有很多居喪節食的“動人”事例,如孔門高徒曾子,執親喪“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禮記·檀弓》),後人傳為美談。南朝梁昭明太子喪母,“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由於節食過甚,喪事未畢其腰圍已減削過半,消瘦不堪,“士庶見者莫不下泣”,朝野盛讚,以為至孝。(《梁書·昭明太子傳》)宋人張齊賢居母喪,“日啖粥一器,終喪不食酒肉蔬果”(《宋史·張齊賢傳》),鄉鄰稱頌,青史留名。

居喪者若貪求口福,違禮奢食,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乃至以律論處。曹魏時,“竹林七賢”之一的步兵校尉阮籍放達不羈,居喪無禮,飲酒食肉,朝臣何曾斥阮籍為“敗俗之人”,建議文帝將其流放四裔,“無令汙染華夏”。(《晉書·何曾傳》)京兆韋高慕居母喪彈琴飲酒,“每以天下是非為己任”的古成詵(時任給事黃門侍郎)聞知此事後頗為憤慨,流淚發誓:“吾當私刃斬之,以崇風教!”遂持劍求高,高懼而逃匿,“終身不敢見”。(《晉書·姚興傳》)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官宦子弟陸慎餘與兄陸博文居喪,“衣華服過坊市,飲酒食肉”,京兆府奏告朝廷,“詔各決四十”,逐出京城。事隔三年之後,駙馬都尉於季友居嫡母喪,與進士劉師服歡歌宴飲,事發後二人分別受到懲處,“季友削官爵,笞四十,忠州安置;師服笞四十,配流連州”(《日知錄》卷一五)。

居喪者的住處應樸陋就簡,不得奢華。未葬之前,在中門之外用竹木茅草搭棚,作為孝子的起居之處,稱為“倚廬”。裏邊的陳設極為簡單,以草席為鋪,以土坯為枕,謂之“寢苫枕塊”。孝子身著孝服守於廬中,深居簡出,不與人往,哀至則哭,晝夜無時。睡覺時不脫絰帶,和衣而臥。父母下葬後,有的孝子還在墓旁搭棚而居,稱為“墓廬”。

嚴於律己的墓廬守孝者在曆史上不乏其人。南朝劉覽居母喪,廬於墓側,“冬止著單布,家人患其不勝喪,中夜竊置炭於床下,覽因暖氣得睡,既覺知之,號慟嘔血”(《梁書·劉孺傳》)。皇帝聞其孝行,數次屈駕親臨慰勉。唐代中書舍人歐陽通丁母憂(古人稱父母之喪為“丁憂”),隆冬時節居廬寢苫枕塊,家人擔心這位老爺子不敵嚴寒,暗地裏在其臥席之下塞進幾塊氈絮,歐陽通發覺後大發雷霆,“遽令撤之”,樸陋如故。(《日知錄》卷一五)元初重臣廉希憲喪母,“率親族行古喪禮,勺飲不入口者三日,慟則嘔血不能起;寢臥草土,廬於墓傍”朝廷每有大事,輒詣廬求教。(《元史·廉希憲傳》),明永樂年間,霍州學正曹端遭丁憂之難,棄學歸家居廬守孝,諸生慕其品行,紛紛趕來拜師求學,曹端就在墓廬中講學授徒,一時傳為佳話。(《明外史·曹端傳》)

居廬守孝期間,“婦人不得輒至男子喪次”(《書儀》),禁止夫妻生活。東漢鄙儒趙宣為博取孝名,葬親後在墓道中居喪守孝達二十餘年,鄉邑稱孝,州郡禮請,並把他推薦給太守陳蕃。陳蕃前去訪察,查出趙宣與其妻“寢宿塚藏,而孕育其中”,竟然在墓道中生養了五個孩子。陳蕃大怒,遂將這位欺世盜名的傷風敗俗之徒下獄治罪。(《後漢書·陳蕃傳》)唐代法律規定,居父母喪生子者,處徒刑一年。(《唐律疏議》卷一二)

服期內嚴禁娶婦嫁女和娛樂遊戲,訪親會友也受到限製。《晉書·張輔傳》記載,梁州刺史楊欣服姐喪,車騎長史韓預強聘其女為妻,張輔時為中正,“貶預以清風俗”。同書《劉隗傳》記載,世子文學王籍居叔母喪而婚,東閣祭酒顏含在叔父喪嫁女,劉隗“並奏之”,請朝廷予以懲處。廬江太守梁龕服妻喪,在釋服的前一天“請客奏伎”,與丞相長史周□等三十餘人歡聚一堂,劉隗聞知此事後上書朝廷:“宜肅喪紀之禮,請免龕官,削侯爵;□等知龕有喪,吉會非禮,宜各奪俸一月。”梁龕與聚會者分別受到免官削爵和停發俸祿一月的處罰。唐律明文規定: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已成之婚姻解除無效;居父母喪為人主婚者,杖一百;充當媒妁者,杖八十。(《唐律疏議》卷一三)五代後唐天成年間,原州司馬聶嶼“喪妻未及於半年,別成姻媾”,事發後朝廷傳旨,“令本處賜死”(《冊府元龜》)。元末社會動亂,綱紀崩壞,朱元璋為矯正民風,於洪武初年發布詔令:有喪在身者,禁止設宴作樂及會親聚友,違者嚴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