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喪葬有如此重要的社會功能,它受到曆代朝廷和民間的廣泛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周代是中國古代禮儀製度的奠基時期,喪葬之禮亦不例外。周人以禮治國,國家基本政治製度和社會倫理規範集中體現在所謂的“五禮”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之中,五禮之一的“凶禮”就是以喪葬為主體的。後代繼承了周禮的傳統,無不將喪葬之禮置於封建禮製的殿堂。上自真龍天子,下及庶民百姓,社會各階層普遍看重喪葬,培育出了枝繁葉茂的喪葬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喪葬文化獨樹一幟,始終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古代世界民族之林中,像中華民族這樣重視喪葬,實在是不多見的。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有哪些特點呢?
事死如事生。受靈魂不死觀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兩個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現實社會和鬼魂活動的陰間地府。人死猶如搬家,仍然好端端地生活在九泉之下,衣食住行不異於往昔。因此,古人總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為其安排後事。《荀子·禮論》雲:“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就是說對待死者要像對待生者一樣,將現實社會的一切原封不動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國傳統喪禮的基本原則,這在古代的喪葬習俗中有很多反映。例如:入殮時備足衣物,供死者四時穿戴;模仿人間的房屋修築墳墓,象征死者生前的居室;隨葬各種日用器皿和貴重物品,讓死者在陰間享用;殯葬和祭祀時瘞錢燒紙,為亡親提供冥界使用的貨幣;帝王貴族還常常將身邊的侍從奴婢殉葬,以照料他們死後的飲食起居……所有這些,都是按照人間的生活習慣精心安排的。
奉行儒家禮儀。儒家提倡孝道,對送終之禮尤為重視。儒家的祖師爺孔子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在周秦諸子中,議論喪葬最多的首推儒家。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儒學經典《儀禮》,彙集了儒家所規定的一係列禮儀製度,其中的《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等篇,是專門記述喪葬禮儀的。戰國秦漢儒生的論禮文集《禮記》,係儒學的又一部重要經典,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論述了有關喪葬的各項禮儀規範。《儀禮》和《禮記》為後代的喪葬禮製奠定了基礎,秦漢以來,無論是朝廷典禮還是民間家禮,喪葬禮儀中的葬前喪儀、五服製度、居喪守孝、祭祀亡靈等基本程式,都是根據《儀禮》和《禮記》設計的藍圖製定的,使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等級森嚴。階級社會實際上是等級社會,生活在人世間的芸芸眾生分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有高低貴賤之別。在中國古代,生前的社會地位不同,死後的待遇也千差萬別,如墳墓的高度、塋域的大小、棺槨的配置、隨葬品的多寡、碑誌的規格等等,都有相應的等級規定。古人通過喪葬禮儀,將現實社會的等級關係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疆域廣袤、民族林立的國家,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喪葬習俗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民族性,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傳統的喪葬習俗根植於古老的中華大地,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一定影響,兼容並蓄,豐富多彩。
從某種意義上說,喪葬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喪葬習俗容納的古代社會的信息量是其他禮儀風俗所無法比擬的,是了解古代社會的一麵鏡子。下麵就讓我們沿著古代喪葬的軌跡作一番考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