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加強以人生觀、價值觀為主的道德修養(3 / 3)

實用主義人生目的。實用主義人生目的是伴隨著實用主義哲學的產生而流行起來的。實用主義哲學否定真理的客觀性,認為道德無準則,完全是隨心所欲的“自由選擇”。詹姆斯所說的“有用就是真理”,是把真理工具化的典型表現。以實用主義來指導人生,便形成了實用主義的人生目的,這種人生目的把實惠作為人生信條,認為人活著就要講實惠。能夠得到實惠的、對自己有用的就是正確的;得不到實惠、對自己沒有用的就是不正確的。一個人要得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實現自己的自由,就必須排斥他人的自由。一個人隻有完全無視他人時,才是完全自由的。當自己的自由受到他人的限製時,他人便成了自己的地獄,從而使“他人是地獄”成為實用主義信徒處理人際關係的座右銘。在這種人生哲學的支配下,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爭權奪利便成為一生行為的主要標誌。

權利意誌主義人生目的。這是一種把獲得權力、統治他人、實現個人意誌作為至高追求的人生目的。在中國早就有“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的說法。而係統論證權利意誌主義人生目的的,則是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尼采繼承了叔本華的基本哲學觀點,把意誌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認為“真理就是權利意誌”,進而創立了“權力意誌論”。尼采認為人活在世上就要實現個人意誌,而實現意誌必然要借助權利和統治,所以權利和統治是意誌的最高目標和最高價值,人生目的的實質就是盡力攫取超級權利。尼采的權利意誌主義人生目的是建立在極端利己主義基礎上的,之所以要攫取權利,就是為了“實用”和“方便”,說到底,是徹底的利己主義。這種人生目的的蔓延,將把人類社會推入冷酷野蠻的惡性循環,使弱肉強食、野蠻暴力、法西斯主義成為人類行為的主旋律。

虛無主義人生目的。虛無主義人生目的是悲觀厭世人生觀在人生目的上的表現。這種人生目的建立在悲觀厭世人生哲學的基礎上,認為世界是苦海,人生煩惱多,前途渺茫,沒有出路,因此悲觀絕望,逃避現實,以求解脫,甚至認為生不如死。這種人生目的在中國的代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老子認為,人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為有了身體,如果沒有了身體,也就沒有了“大患”,所以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逃避現實,從而進入“無我”、“無欲”、“無為”的境界。莊子則把現實的人生看的毫無意義,認為天地無窮,人生有限,生死有時,疾患無奈,人是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要想擺脫“四時之事”和“人間勞作”,唯有一死永逸。在歐洲,虛無主義人生目的的代表人是叔本華。叔本華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意誌和欲望。在意誌和欲望沒有滿足以前,人是痛苦的;在意誌和欲望滿足以後,人又會產生新的欲望和痛苦;這種痛苦的循環沒有止境。要想解除這種痛苦,隻有擯棄一切人間浮華,沉寂於虛無之中,在冥冥之中解脫自我,這種虛無主義的人生目的在佛教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現。它們都是以消極的姿態來看待人生,被動懦弱地回避人生的挑戰和難題。而人生的現實問題決不是靠消極回避就可以解決得了的。

利己主義的人生目的。利己主義人生目的是一種把個人利益作為行為原則的人生目的。其特點是選擇行為方式是把個人利益放在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係時,以個人為本位,以利己為目標,把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利己主義是私有製的產物,它的廣泛流行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利己主義者往往認為,人的根本屬性是人的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使人自保、自利,人為了自保、自利而采取的一切行為都是合理的。它提出的口號是“利益是我們唯一的推動力”。利己主義是一係列狹隘的、錯誤的人生目的的基礎,上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和權利意誌主義人生目的,在本質上都與利己主義人生目的有內在聯係,是利己主義人生目的在不同範疇的表現。在大學生中,利己主義的人生目的在一定層麵上也存在著,以利己主義為人生目的的同學,往往被大家評價為自私的人。通常,他們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占得了便宜吃不得虧,渴望被人幫助卻不願意幫助人,甚至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社會的利益。他們的人際關係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以上種種,是人類曆史上幾種常見的錯誤人生目的。這些人生目的盡管表現形式不同,本質上都是剝削階級人生觀在人生目的上的具體表現,都是以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為基本準則的。雖然它們之中的某些東西曾經在人類發展的特定階段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從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來看,它們的消極作用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