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黨員條件的原則性(2 / 3)

二、關於“生產力標準”論

還有人認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員隻要能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發揮作用就行了。主張用“生產力標準”取代黨員現行標準,這種想法同樣是錯誤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程中,共產黨員應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己任,積極投入改革和建設,為大力促進生產力發展多作貢獻。衡量共產黨員是否合格,也應以能否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為主要標準。但不能以生產力標準作為黨員的唯一標準。從黨員分布的領域和承擔的社會角色看,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黨員都在直接或間接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作貢獻。但黨員這一特定身份不隻體現在其工作崗位上,而且要求黨員個人在黨內生活中履行一定的職責。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起模範表率作用,這是“生產力標準”無法完全涵蓋的。黨員標準還應包括黨章對黨員規定的具體行為規範,如果一個黨員在改革和建設中作出了貢獻,但不全麵或不認真履行黨章賦予的權利、義務,還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三、關於“階級出身和社會職業”論

這種觀點把黨員的階級構成和社會職業作為吸收黨員的主要依據,把工人階級政黨簡單地理解為隻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和幹部才能入黨。這是一個不能不嚴肅對待並加以澄清的問題。黨員的階級出身和社會職業,對於保持黨的先進性是重要的,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一個政黨的性質,主要不是看黨員的階級出身和社會職業,而是看它的綱領和理論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路線,就是針對中國社會的特點和黨內存在的問題,首先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同時也在組織上建黨,采用多種形式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非無產階級思想,把農民、小資產階級及其他非無產階級的革命分子引導到無產階級的軌道上來。這一獨創性的曆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國情有機結合的光輝範例,是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成立86年來堅持首先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的決議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他應該吸收先進的工人,雇農入黨,造成黨內的工人骨幹。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一切願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鬥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會議還強調“社會成分是應該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標準”(《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卷,第一版,第620、621頁)。這就是科學的態度。這種科學態度為破解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某些難題打開了新的思路和境界。黨章在堅持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幹部的黨員是組成黨的隊伍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的同時,規定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鬥,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麵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這對於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對於堅持完善思想建黨的原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