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黨風建設的內容和實質(1 / 3)

黨風反映黨的風貌,體現黨的性質,它根源於黨的指導思想,形成於革命的實踐,是黨員的世界觀和精神風貌在行動上的表現,是共產黨人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麵所表現出來的風格、風尚和品德。

一、黨風的含義

黨風即黨的作風,是指全黨包括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在政治、思想、組織、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麵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它是黨的性質、宗旨和世界觀在行動上的綜合反映。

黨風是和黨的本質屬性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不同階級的政黨有著不同的黨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黨風的基本特征表現在:一是外在性,即黨風是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二是一貫性,即黨風是黨組織和黨員在實踐中反複表現出來的風氣;三是整體性,即黨風是絕大多數黨組織和黨員的言行在實踐中的表現,而黨的個別組織和個別黨員的言行不代表全黨的黨風;四是主導性,即黨風是特指與黨的本質屬性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作風,而不是泛指存在於黨內的一切作風;五是自覺性,即黨風是靠黨組織和黨員自覺地表現到實踐中去的,而不是靠某種力量強製的。這些特點體現了黨的性質,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在黨的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二、黨風建設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於黨風建設的理論是在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並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建無產階級政黨時,對共產黨人的品質和作風有原則論述。他們要求共產黨人應掌握科學的無產階級世界觀;要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動符合黨的目的;要有理論聯係實際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列寧和斯大林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作風建設的理論。在布爾什維克執政後,列寧和斯大林特別關注黨同人民的關係,認為執政黨最主要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毛澤東同誌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黨的作風建設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黨風建設的一整套科學理論。毛澤東同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強調了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批判了主觀主義錯誤;在《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中提出了:“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四版,第770頁)他說,學風和文風都是黨的作風的具體表現,都是黨風。特別是毛澤東同誌在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宣布了我們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1949年3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同誌又科學地預見了黨在執政條件下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了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艱苦奮鬥的作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使我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在理論上得到係統形成和完善。鄧小平、劉少奇、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的作風建設都從不同角度作過精辟論述。黨的十四大以來,中央領導集體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更加重視黨的作風建設。在全黨相繼開展了“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活動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育活動,不斷提高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整體素質,促進黨風不斷好轉。使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三、黨風的內容和實質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特別是經過延安整風以後,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一套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其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除此之外,還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以及廉潔奉公等,它也是我們黨基本政治特征的反映。在新形勢下,我們更要結合實際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和發揚黨的三大作風和艱苦奮鬥、廉潔奉公、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