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同誌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來的。江澤民指出:“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曆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通過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鬥。”(江澤民《論“三個代表”》,第一版,第2頁)
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係統地論述了“三個代表”思想的科學內涵,並指出它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們在新世紀全麵推進黨的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不斷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根本要求。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是立黨之本。我們黨成立八十多年的曆史經驗,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了“三個代表”。黨要固本強基,保持生機和活力,就要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搞好黨的建設。“三個代表”是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黨興旺發達的標尺,什麼時候偏離或沒有完全做到“三個代表”,黨就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三個代表”是執政之基。隻有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從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使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勢下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是我們黨能夠執政,並且能夠執好政的基礎,從根本上說,就在於能夠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是力量之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總結了我們黨八十多年曆史運動的經驗,進一步從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進步本質的高度,提示了黨的先進性,說明了隻有正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堅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把握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係,堅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確把握黨和人民群眾的聯係,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最前列,永遠保持先鋒隊的性質。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堅持與時俱進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鍵,也是我們黨的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途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曆史階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個代表”,就是要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堅持黨的先進性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三個代表”最核心的內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代表作為這種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實踐者、傳播者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堅持執政為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所在,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
三、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寫進黨章,這表明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曆史背景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黨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關於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一是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的要求。黨的十六大在提出要緊緊抓住21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曆史任務的時候,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在論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時,強調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體製保障”。《決定》在論述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時,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也一再強調,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關鍵在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二是適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經過20多年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從國際環境看,綜合國力競爭空前激烈,世界經濟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明顯加深;從國內改革發展形勢看,我國體製創新進入攻堅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速,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日趨多樣化,與此同時,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也更加艱巨。這是一個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的發展階段,是不進則退、無序推進則亂的發展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黨要善於協調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還要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三是認真總結和吸取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世界上許多國家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處於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時候,往往是“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時期。矛盾處理得好,可以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處理得不好,會引起社會分層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出現政局動蕩、政權更迭。我國進入21世紀以後,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正處於這一特殊的發展時期,因此,要格外重視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處理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努力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表述。這一表述言簡意賅,但理論基礎深厚、內在邏輯嚴密、理論框架清晰,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