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大學畢業,在北京幹過很多工作,就是沒有一個待的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原因是李明自小養成一個拖拉的壞習慣,幹什麼事也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推來推去什麼串也沒個成。就拿當初考大學來說,要不是他媽媽天天逼著學習,至今恐怕還在複習呢!就因為這個毛病,李明求職過的很多公司都辭退了他,誰也不願和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辦事拖拖拉拉的人共事。
不久,李明又去一家公司求職,這家公司也覺得李明有市場策劃的才能,決定經試用後再錄用他。巧的是這家公司也讓他用半個月的時間搞個市場策劃。這次李明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決心改掉自己辦事拖延的壞毛病,他安排用一周時間搞市場調查,用5天時間寫出規劃,5天時間進行修改。這樣,用不到15天就能完成工作任務。開始幾天李明不辭辛苦地奔波於各大市場進行調查,可沒堅持了幾天,拖延的老毛病又犯了,10天過去了材料還沒動筆寫,一天經理要看他寫的市場策劃材料,他推脫還不到交稿時間。經理見到交稿時間隻有3天了,還沒出成稿,嫌他辦事拖延,對工作極不認真,就對他說:“你也不用寫了,從明天起你就不用來上班了。”這個公司又因為李明辦事拖延把他給解雇了。
或者你目前還沒遭遇到李明的慘敗,但是你是不是有著這樣一種經曆:清晨,鬧鍾把你從睡夢中叫醒,想著自己所定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
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時間記錄一下,會驚訝地發現,“拖延耗掉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作出抉擇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安慰,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於“激戰”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了。其實拖延就是縱容惰性,也就是給了惰性機會,如果形成習慣,它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養成一種辦事拖拉的工作作風。
當然,有時拖延是因為考慮過多、猶豫不決造成的。比如,有一方案即使在會議上已經通過,經理還在考慮萬一職工有意見怎麼辦,萬一上級領導有看法怎麼辦,非要再拖它半月20天才去實施,諸如此類的事情每一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適當的謹慎是必要的,但謹慎過頭就是優柔寡斷,更何況很多像早上起床這樣的事是沒必要作任何考慮的,所以,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而不是想盡一切借口去拖延。絕不讓“我是不是可以等一等”的念頭控製自己。
愛默生曾說:“緊驅他的四輪車到別的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濘的道上追蹤蝸牛行跡的人,更容易達到他的目標!”當你準備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做時,你應該想想到底有多少明天在等著你,到底有多少機會在等著你,今天的太陽明天還會升起嗎?
人生關鍵點撥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在時間的河流中,我們永遠不要放縱自己將人生之船擱淺,因為時間不會等著你的下一步行動,你一旦停下來,踏上的就隻能是毀滅的開端。
今天是隨時兌換的現金
莎士比亞說過:“在時間的大鍾上,隻有兩個字——現在。”昨天喚不回來,明天還不確定,一個人能擁有把握的就是今天的時間,虛度今天,就是毀了昔日成果,丟了來日前程。
安格斯讀小學的時候,他的外祖母過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愛他,安格斯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操場上一圈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斷斷續續地維持了很久,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他們知道與其騙兒子說外祖母睡著了(可他總有一天要醒來),還不如說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