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人工晶狀體?

人工晶狀體有前房型、虹膜固定型或虹膜一囊膜固定型、後房型。最常用的是後房型人工晶狀體,其優點為:後房型人工晶狀體引起的像差小,為白內障術後提供了最好的屈光矯正;重量輕、固定好的人工晶狀體能位於正常晶狀體的生理位置;遠離角膜,避免與虹膜發生摩擦,減少了術後角膜和虹膜的並發症;對瞳孔的影響小,術後可自由擴瞳,利於觀察眼底。在選擇人工晶狀體前,應作眼球超聲波測量及角膜屈光度的測量。

怎樣計算人工晶狀體的度數?

通常人工品狀體的度數由超聲波進行輔助測量。眼軸長度是指角膜頂點到黃斑的長度。用超聲波測量眼軸的長度,其準確性可在O.1mm內。眼軸的測量務求準確,因為眼軸誤差lmm,人工晶狀體度數的誤差將達2.5D。A型超聲波測量眼軸有兩種方法:直接法(接觸式或壓平式)和間接法(浸漬法)。用直接法測量眼軸時應注意不要壓陷角膜。眼軸測量後再進行角膜屈光度的測量,根據上述測量結果應用SRKII公式計算出準確的人工晶狀體度數,使術後能夠達到或接近術前所希望的屈光狀態。當然術者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需要、生活習慣、過去戴鏡史及對側眼的屈光狀態來決定植入人工品狀體的度數。

人工晶狀體植入的適應證有哪些?

一般說來,根據目前的觀念和手術技術,對於適合作白內障摘除術而無人工晶狀體植入禁忌證者,在征求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都可以進行人工品狀體植入術,在臨床上尤適用於:單眼白內障,術後不能耐受眼鏡者;職業及活動需要,不適宜戴眼鏡者,如飛行員、司機及運動員等;伴有黃斑病變,需要術後提高周邊視力者;禁忌戴接觸鏡者,如在有灰塵、化學煙霧等環境工作,伴有幹眼症、眼瞼病,伴有類風濕、手指畸形年老行動遲緩難以配戴接觸鏡,個人衛生較差易於招致感染者,伴有先天或後天臉部異常不能戴眼鏡者;2歲以上的外傷性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有何禁忌?

人工晶狀體植入絕對禁忌證包括:患者未被告知或不願意:手術者未接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眼部伴有嚴重的病變,如小眼球、虹膜紅變、廣泛先天性眼部異常、視網膜中央血管阻塞、眼內惡性腫瘤、先天性青光眼,玻璃體切割術後眼病病變尚未穩定的患者。

由於人工品狀體的設計不斷更新,手術技術不斷發展,過去一些曾列為禁忌證者,現可根據患者條件、手術設備條件及術者技術水平等因素選擇進行人工品狀體植入術,稱為相對禁忌證,主要有:青光眼;糖尿病性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術中玻璃體脫出;全身正進行抗凝治療;角膜營養不良;獨眼;葡萄膜炎;高度近視等;還有以前不提倡做的兒童、獨眼、外傷等也已不再是人工晶狀體植入的禁忌證。即使伴有白內障的角膜自斑、青光眼在施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或小梁切除術的同時,現也可聯合進行人工晶狀體植入。過去曾因引起葡萄膜炎而兒乎被放棄的人工品狀體植入術,現在能成功地植入於非複發性葡萄膜炎的患眼中。過去因後囊撕裂或沒有後囊膜而不得不改用其他方法矯正的元品狀體眼,現在也可植入用縫線固定的後房型人工品狀體。甚至在糖尿病性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可以在玻璃體切割術前術後或同時植入人工晶狀體,但一切應根據患者情況、手術設備和術者技術水平而定。

決定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視力恢複的因素有哪些?

決定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恢複視力的因素包括術前認真檢查、術中仔細操作、術後細心護理。術前檢查有眼部檢查及全身檢查兩個方麵。全身檢查以了解有無全身性疾病,並給予積極治療。眼部檢查包括:視力、眼壓、結膜與角膜檢查、前房及前房角檢查、虹膜與瞳孔檢查、品狀體檢查、眼後段檢查和人工晶狀體度數的測定。

術後認真護理,觀察全身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術眼受到碰撞,避免進食堅硬、多骨頭及帶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暢。常規應用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滴眼液滴眼術,持續2周。另外還應注意術後散瞳,術後炎症對症處理。

先天性白內障手術時機應該如何選擇?

先天性白內障原則上應盡早做手術,術後在外界光線刺激下,可促進視網膜黃斑功能的發育。應爭取在出生後2月內手術,最遲不能超過3~4歲,一旦發現視力低於O.2時應立即手術。如超過6歲進行手術,常引起難以恢複的弱視。但對不完全性白內障仍有一定視力者,手術可推遲到5~6歲以後。對於先天性白內障手術能否行人工晶狀體植入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兒童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的目的是矯正視力,防止弱視,恢複融合功能及立體視覺。因此,手術前應認真檢查視功能,視功能發育不良的患者應盡早手術治療。但是,人工晶狀體植入術隻是矯正兒童無品狀體眼的一種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2~3歲以下的兒童戴隱形眼鏡仍是無品狀體眼的首選方法。因人工晶狀體植人後患眼沒有調節功能,手術後雖獲得較好的遠視力,但是近視力(閱讀視力)仍較差。這點對於發育期的視覺係統極為不利,對上學讀書的兒童患者影響較大。

外傷性白內障手術時機應該如何選擇?

外傷性白內障晶狀體皮質在吸收過程中可刺激引起囊膜增生渾濁、皮質引起的炎症反應可波及視網膜和視神經,虹膜粘連及新生血管可引起繼發性青光眼而損害視功能,因而在傷後應及時治療,以避免後期的並發症。外傷後晶狀體僅有局限性渾濁者,不要急於做白內障手術,因難以判定損傷程度,可進一步觀察。晶狀體皮質已全部渾濁,皮質突出或遊離到前房者.應盡早施行手術並盡可能完全清除晶狀體皮質。外傷後晶狀體全部渾濁,皮質未進入前房者,應控製炎症反應,待外傷性虹膜睫狀體炎穩定後即施行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常見並發症有哪些?

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的常見並發症有:淺前房、上皮植入前房、持續角膜水腫、前房和玻璃體積血、葡萄膜炎、化膿性眼內炎、青光眼、人工晶狀體位置異常、後囊膜渾濁等並發症。

白內障術後淺前房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淺前房可由下列原因引起:①切口滲漏。切口滲漏常由於不良縫合、玻璃體嵌頓於切口、高眼壓等原因引起。②脈絡膜脫離。漿液性的脈絡膜脫離常見於術後低眼壓、淺前房在術後7~1O天仍不恢複者,一般的脫離部位多在下方。大部分脈絡膜脫離屬於繼發性,常因切口滲漏、炎症所致。③瞳孔阻滯。人工品狀體植入術後如果虹膜滲出或與人工晶狀體發生粘連,同時未進行虹膜周邊切除或切除口不通暢時,可發生瞳孔阻滯,此時,房水不能達到前房而積聚於後房內,引起眼壓升高、淺前房。

白內障術後持續角膜水腫(大泡性角膜病變)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持續角膜水腫(大泡性角膜病變)是人工晶狀體術後的嚴重並發症,其原因可為:①術前已存在角膜內皮病變或已作過內眼手術有明顯的角膜內皮細胞損害;②手術中過度損傷,包括機械性損傷和較長時間、較大量前房衝洗液的使用;③玻璃體、人工晶狀體與角膜接觸、粘連或嵌頓於切口;④角膜與眼內組織粘連;⑤上皮植入和纖維增生;⑥後彈力層撕脫;⑦青光眼;⑧葡萄膜炎;⑨化學性損傷。

不摘除晶狀體的情況下,可以植入人工晶狀體嗎?

可以,這種手術稱為有品狀體眼屈光性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屬於屈光性矯正手術,但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手術。此手術最大的優點是保留了手術眼的正常調節功能,手術操作的可逆性及可預測性。此外,手術的複雜性、術後視力恢複等方麵都具有一定優勢。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手術的並發症、安全性等方麵還需要長期的臨床觀察加以證實,還不提倡將其作為常規手術方法推廣。

影響白內障術後散光的因素有哪些?

比較重要的因素有:

(1)切口大小:切口越大,術後散光越大,兩者成正比。

(2)切口位置:切口距角膜越遠,對術後散光影響越小。

(3)切口方式:傾斜切口或多平麵切口,使創口對合更為緊密,且提供了使切口遠離角膜的機會,愈合快、抗變力強,因此對術後散光影響較小。

(4)與縫線過緊有關的散光,一旦縫線拆除,其散光可大部分消失;但拆除縫線過早,創口易裂開,反導致逆規性散光。

何謂“冷超聲”?

“冷超聲”是在原有的超聲乳化術基礎上,采用高頻脈衝模式,使得超乳針頭產熱顯著減少,幾乎不會引起角膜的熱損傷,並且降低使用超聲的總能量,減少術中對周圍組織的影響。配合雙手操作微小切口超聲乳化技術,使白內障手術達到最完美的程度。

什麼是帶虹膜隔人工晶狀體?

是一種在人工晶狀體光學部邊緣加一層有色的遮蔽物,仿效虹膜遮光的功能,形成不能調節大小的假瞳孔。適用於因外傷或先天等因素造成的無虹膜、大瞳孔(直徑大於8mm),或大範圍虹膜缺損(大於120.)的患者。

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產生的青光眼如何治療?

人工晶狀體術後一般有短暫眼壓升高過程,無需特殊處理。持續性的眼壓升高主要見於術前已存在的青光眼、晶狀體皮質殘留過多、長期大量應用皮質類固醇、炎症、瞳孔阻滯、玻璃體一睫狀環阻滯、虹膜前粘連、眼內出血、上皮植入和纖維內生等。術後青光日艮的治療應局部和全身進行降壓處理的同時進行病因治療。

人工晶狀體位置異常有什麼表現?

(1)瞳孔夾持,這是指虹膜滑到人工晶狀體的光學麵的後麵,多發生於植入位置接近虹膜的人工晶狀體。其成因尚不清楚,但術後瞳孔阻滯、切口滲漏、拱形的人工晶狀體及囊膜與虹膜間的粘連可以使人工晶狀體邊緣突人瞳孔平麵,誘發瞳孔夾持。人工品狀體袢一個在囊袋內,一個在睫狀溝亦易引起瞳孔夾持。此外,手術後早期持續強力藥物散大瞳孔也是產生瞳孔夾持的一個因素。

(2)“日落”綜合征,指因下方懸韌帶斷裂或廣泛的後囊膜破裂而使後房型人工晶狀體脫位進入玻璃腔,在上方瞳孔區司見人工晶狀體光學麵的赤道部。

(3)“日出”綜合征,指人工品狀體向上移位,其較大部分位於上方虹膜後,光學麵的下緣可在瞳孔區見到。這主要由於人工晶狀體上袢不在囊袋內,而支撐人工品狀體下袢的囊袋發生粘連收縮所致。

(4)“擋風玻璃刮水器”綜合征,指植入睫狀溝的人工晶狀體太短,不能良好地在其內固定,人工晶狀體像鍾擺樣擺動。人工晶狀體位置異常保守治療無效時一般均采取手術複位,必要時將人工晶狀體取出或更換人工晶狀體。

什麼是縫線式人工晶狀體?

是用縫線固定的人工晶狀體,這種晶狀體在袢的膝部有供結紮縫線的孔或隆起。主要是針對各種因素造成後囊膜破裂,或晶狀體懸韌帶斷裂等無條件植入後房或囊帶內人工晶狀體者。

後囊膜渾濁是怎樣形成的?

後囊膜渾濁是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後常見的並發症,以前術後3~5年內約有50%的成人發生此症,而兒童比例更高。這是由於赤道部殘留的晶狀體上皮細胞沿著後囊膜廣泛地移行、增殖所致,近矩形邊人工品狀體的應用,明顯地減少了發生率。

白內障術後發生後囊膜渾濁該如何治療?

如果後囊膜渾濁已經遮擋瞳孔區,嚴重影響視力時,可使用Nd:YAG激光人為地在瞳孔區的後囊膜造一個圓孔,對視力有一定程度的恢複。

白內障術後可作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嗎?

在手術後或外傷後的無晶狀體眼內,過一段時間植入人工晶狀體的方法稱為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二期人工晶狀體植人術由於在手術操作上的差異,在臨床上分為有晶狀體後囊支持的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和無晶狀體後囊支持的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者分為後房型人工晶狀體縫線固定術和前房型人工品狀體植入術。有晶狀體後囊支持的二期後房型人工品狀體植入術適用於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或白內障抽吸術後晶狀體後囊完整者,患眼術前矯正視力在0.5以上的單眼患者。無品狀體後囊支持的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適用於白內障囊內摘除術後,尤其是單側患者術後不宜或不願配戴角膜接觸鏡者;白內障囊外摘除術中出現玻璃體溢出,術後晶狀體後囊已缺如,不宜或不願配戴角膜接觸鏡者;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出現人工晶狀體脫位需取出後重新縫合固定者;眼外傷或白內障術後,存在的品狀體後囊大部分不完整的患者。對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若後囊完整或大部分存在時,也應以植人後房型人工晶狀體為宜,應將前房型人工晶狀體作為後房型人工晶狀體的補充。大部白內障術後均可進行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白內障術後的病人應該注意些什麼?

白內障手術後的病人,出院後即可除去紗布墊遮蓋。剛開始時患者可能不適應強烈光線,可戴墨鏡以遮擋強光,同時也可以遮擋灰塵。做了手術的眼睛應滴用抗生素和激素眼藥水1個月左右,以抗感染。還要定期複查術眼,同時盡量避免碰撞術眼,以免切口愈合不良而裂開。術後初期不可過度用眼,以免加重眼部充血和視疲勞。生活中則應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

白內障術後需不需要配眼鏡?

白內障摘除並植人人工品狀體後理論上講是不會有調節的,但可能由於人工品狀體具有一定的焦深,一般能滿足病人的遠近兩用功能。對於近距離工作較多者,術者可能在選擇人工品狀體時主要滿足患者的近距離視力,若想看遠更清楚,則需配戴低度數的凹透鏡(近視鏡);反之,遠距離視力要求較高者,術者選擇人工晶狀體時主要滿足患者的遠視力,若想讀書看報,可能要配低度數的凸透鏡(老花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