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業致富激發農村活力(1 / 1)

創業致富激發農村活力

卷首語

在海南省定安縣龍湖南科蘑菇林下種植基地內筆者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10多名工人選菇、剪菇、包裝、運送……不到一上午,就運出了150千克蘑菇,可謂供不應求。

近年來,海南省定安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著力在“新”字上下功夫,不斷湧現出經濟效益高的新產業,小小蘑菇不僅打開了農民的思路,也成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寵”。

引“智”種蘑菇 在“新”字上下功夫

“可別小看這蘑菇,產值可大著呢!”說起種植蘑菇帶來的好處,該基地負責人嚴庭發算了一筆賬:占地麵積60畝的基地建設大棚14個,每期可產蘑菇100噸,一年可培育4個周期,每千克市場價12元至16元,年產值達500多萬元。

“蘑菇的市場價格較為穩定,而龍湖鎮橡膠、檳榔種植麵積大,可充分利用林下空地進行蘑菇種植,且溫度濕度剛好符合蘑菇的種植要求。”據龍湖鎮委書記莫宏雄介紹,2014年,該鎮便積極與海南師範大學生物係合作,引進了蘑菇種植,基地不僅有專家負責對菌種進行篩選,還配有專門的技術員前來做技術指導。

目前,該種植基地共有固定員工16人,臨時工人20人,大多來自周邊村莊,月收入近3000元。此外,種植基地還以“公司+農戶”的方式,對當地30多戶農民進行了實地培訓。

發展傳統養牛業 欲把“牛經”唱到底

與安定縣專注於發展高效新產業不同,地處甘肅省莊浪縣石陽村的農民們則把創業致富的目標鎖在了傳統養牛業上。

郜祝林是甘肅省莊浪縣石陽村的貧困戶。5年前還是“北漂”的他,怎麼也想不到,如今已成了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戶。“2012年我決定回村裏發展,正趕上農閑,不知道做點啥,恰好這個時候,政府開始引導農戶養牛,我就想試一試。”郜祝林說。

為了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甘肅當地政府還開展了“聯村聯戶為民富民”雙聯工作,40多萬幹部結對幫扶67萬貧困戶。沒場地,政府就投資200多萬元為農戶建養牛場;沒技術、沒資金,政府就協調企業為農戶提供資金和養牛技術等。也是從那時起,包括郜祝林在內的整個石陽村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如今,經過悉心打理,郜祝林一家的養牛場辦得紅紅火火,不但還清了貸款,建了新房子,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熟悉了養殖的整個運營流程,掌握了飼養技術。

“我有信心繼續把養牛事業做下去。”作為村裏創業致富的帶頭人,郜祝林還打算申辦本村的養牛產業協會,“這樣大夥的積極性才能完全調動起來,全村的養牛產業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胡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