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1980-2004年著作目錄(2 / 3)

《西方近現代教育改革的若幹特征及其啟示》,劉新科,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教育學》1988年第3期。

《談談青少年的性早熟與性教育問題》,劉新科,載《陝西教育》1988年第4期。

《日本高中職業技術教育及其啟示》,劉新科,載《世界職業技術教育》1988年第1期。

《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認識》(上),劉新科,載《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

《略論誇美紐斯教育理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89年第5期。

《弘揚革命傳統,無愧為人師表》,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報》1989年12月15日。

《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認識》(下),劉新科,載《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

《論“苦學”與“樂學”的辨證統一》,劉新科,載《教育研究》1990第6期。

《美國、日本、法國的近代教育為什麼後來居上?》,劉新科,載天津《理論與現代化》1990年第1期。

《司馬遷教育思想初探》,劉新科,載《漢中師院學報》1990年3期。

《烏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則及其現實意義》,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1期。

《啟蒙運動與自然主義教育》,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2期。

《弘揚雷鋒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報》1990年5月15日。

《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借鑒外國教育經驗》,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報》。

《杜威‘思維五步法’新探》,劉新科,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1期。

《簡論雅典教育興衰的曆史原因及現代啟示》,劉新科,載《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李敷仁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初探》,劉新科,載《鹹陽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

《忠精烈烈,硬骨錚錚的顏真卿》,劉新科,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93年第10期。

《例談幽默含蓄的講授藝術》,劉新科,載《青海教育》1993年第7-8期。

《淺議講授中設置懸念的藝術》,劉新科,載《教育科研通訊》1993年第3期。

《赫爾巴特、杜威教學思想異同論》,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3期。

《進步教育的是與非》,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6期。

《〈學記〉與〈雄辯術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較與啟示》,劉新科,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1994年。

《最早向西方學習的教育家——王征》,劉新科,載《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

《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獻》,劉新科,載《西北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中國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劉新科,載《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

《〈論語〉、〈理想國〉教育思想比較》,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1-2期。

《中外教育大師的成才特點與啟示》,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3期。

《師範教育的瑰麗史詩——評〈師範群英光耀中華〉》,劉新科,載《光明日報》1995年7月27日版。

《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誘思探究教學導論〉評介》,劉新科,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2期。

《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論文》,劉新科,載陝西師大《函授教育》1997年第4期。

《試論中美“撥地興學”特征及其現代啟示》,劉新科,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3期。

《簡論杜威“活動課程觀”的革命性與借鑒價值》,劉新科,載《陝西師大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世紀之交西方教學思想發展的新趨勢》,劉新科,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

《淺議小學兒童創新能力的培養》,劉新科,載《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0年第1期。

《為西部開發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劉新科,載《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

《略論創新能力》,劉新科,載《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創新能力及其培養——21世紀教育的選擇》,劉新科,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跨世紀創新人才培養國際比較》。

《中外普通中學會考製度的比較與思考》,劉新科,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中國高中會考十年》。

《論西部要發展,教育須先行》,劉新科,載《光明日報》,2001年6月1日。

《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啟示》,劉新科,載《體育科學》2001年特刊。

《西部中小學師資問題的嚴重性及其管理對策》,劉新科,載《西南教育論叢》2001年第5期。

《從一張“畢業文憑”看清末師範學堂》,劉新科,載《陝西檔案》2002年第5期。

《W TO:會考如何應對》,劉新科,載《中國教育報》2002年4月20日。

《新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劉新科,載上海教育出版社《外國教育家評傳》(第4卷)2003年2.

《談教師的自我修養》,栗洪武,《師範教育》1987年第9期。

《職教師資培訓中心的建設刻不容緩》,栗洪武,《陝西教育》1989年第2、3期。

《陝甘寧邊區中小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方針的經驗和意義》,栗洪武,《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2期。

《中國革命根據地開展農村教育的現實意義》,栗洪武,《教育科研通訊》1992年第1期。

《徐特立與陝甘寧邊區的新文字教育運動》,栗洪武,《徐研通訊》1992年第11期。

《師範院校學生職業意願的調查研究》,栗洪武,《陝西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1993年。

《重溫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深刻理解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栗洪武,《陝西教育》1993年第12期。

《談孔子組織教學的五種形式》,栗洪武,《陝西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年。

《李綿教育思想述評》,栗洪武,《陝西師大學報》1996年第1期。

《麵向21世紀的高師院校心理學專業課程改革》,栗洪武,個性與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國弱,喪權秧民 國強,威震四海》,栗洪武,《教師報》1997年7月13日。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八院校調整合並的曆史經驗》,栗洪武,《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

《我國大學管理層級建製模式轉型的曆史反思》,栗洪武,《中國高教研究》2001年第12期。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新教材模式研究》,栗洪武,《中國考試》2002年第10期。

《論社會視野中的教師職業地位問題》,栗洪武,《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陝甘寧邊區高等學校的辦學經驗及其意義》,栗洪武,《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教材建設的特點及啟示》,栗洪武,《江蘇高教》2003年第3期。

《教育“比較”悖論》,栗洪武,《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教師元認知技能研究及其培訓途徑》,栗洪武,《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促進教育理論向實際應用的轉化》,栗洪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新課改”與高師學生教育科研素質培養》,栗洪武,《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學而優則仕”新釋》,田建榮,《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被《新華文摘》1991年第6期“論點摘編”。

《從對〈外國教育動態〉的統計看我國80年代的外國教育研究》,田建榮,《陝西師大學報》1993年教育科學論文專輯。

《關於西北地區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得考察研究報告》,田建榮,《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1994年第7期全文轉載。

《延安時期的高等教育及其影響》,田建榮,《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1994年第12期全文轉載。

《試論中國近代軍事教育的發展變化》,田建榮,《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994年教育科學論文專輯。

《怎樣運用曆史法開展幼教科研》,田建榮,《幼教園地》1995年第9期。

《發揮民族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田建榮,《中國教育報》1995年6月17日第三版。

《陳鶴琴幼兒園管理思想初探》,田建榮,《幼教園地》1996年第6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幼兒教育》199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試論少數民族人口構成與教育結構調整》,田建榮,《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試論曆史上的個性化教育思想》,田建榮,《“個性與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版。

《教育個性化:中國教育的世紀末走向》,田建榮,《陝西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

《獨生子女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改革》,田建榮,《幼教園地》1998年1/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幼兒教育》1998年第9期全文轉載。

《民辦高校的現實選擇: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田建榮,《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關於高等教育學術性、職業性問題的思考》,田建榮,《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