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年代私學研究概述(3 / 3)

八年來的研究顯示出私學研究領域已日漸成熟。私學研究的範圍不斷擴大和加深,研究的手段和方法逐漸豐富和多樣。私學研究成為教育史領域的一塊可喜的學術園地。然而,私學研究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於私學研究者去正視、去思考、去努力。

(一)私學研究作為一片新的學術領域,需要我們去研究挖掘的東西還很多

首先表現為研究的範圍較為局限,教育研究者一般將注意力放在私學的大發展時期,如先秦、秦漢、魏晉、唐、明幾個朝代,而對私學的緩慢發展期如五代十國和宋元私學的研究較少涉及(此外不包括書院),對秦、南北朝、隋、清也是著墨很少、研究不夠。其次,總體研究較多而分期深入研究較少。在不長的32篇文章中,通論就占了一半,使私學研究顯得膚淺,而缺乏細致的、深入的探索。再次,作為一塊相對獨立的學術領域,其基本概念應盡快明確,以達成共識,如私學是否可以確立廣義的私學和狹義的私學兩種解釋?如何去理解與書院共存並相區別的私學?另外,封建社會的中晚期有大量史料保存,是否可以借助這些資料對私學內部的具體操作加以研究,以利當今和未來。

(二)私學研究的隊伍還很小,對私學的關注麵仍然不寬八年中,共有32篇古代私學的研究文章,平均每年隻有4篇,這個數字太稀少;據統計(從作者姓名推測),參與私學研究、有論文發表的僅有30人。這個數字與中國教育研究者的數目也無法相比。較少人員對私學研究的關注,使私學研究的角度局限。文中僅有從教育或文化角度去研究私學,而私學的多角度多側麵的研究缺乏,嚴重影響私學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在32篇文章中,僅有吳霓和李軍兩位先生先後各發表私學研究成果三篇,而另外二十八位都各寫一篇或二人合作一篇。由此可見,私學研究力量還很弱小,私學研究隊伍還很不成熟,難以滿足學術發展的需要和現實社會的需求。

(三)私學研究領域表現出較強的功利色彩

從表二中我們可以看到:自1990年至1997年8年中,1992、1993年的私學研究論文數明顯高於周圍年份,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郭曙先生在其文《私學發展簡論》(《求索》1994年第2期)中有明確的回答:“近幾年來尤其是從1992年以來,私學興辦熱日見其熾。總之,私學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一引人注目的大舉措。”正是國家私學興辦熱帶來了古代私學研究的小高峰,私學興辦高潮過去,私學研究趨於平淡;在32篇文章中至少有12篇提到私學研究的現實服務性,大多數文章或多或少地分析私學的曆史作用和意義,這一係列表現使私學研究籠罩上功利色彩。當然,我們並不反對強調私學研究的現實服務功能,研究曆史的重大目的之一就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服務於社會發展現實,我們不能為研究曆史而研究曆史,也不能為研究學術而研究學術。但是曆史研究並不隻有服務現社會的功能,它一方麵應該具有澄清史實、保存曆史的功能,另一方麵它也應該研究過去、總結現在、預測和向往不遠的和遙遠的將來。以眼前利益和現實需要為曆史研究、學術研究的指揮棒,實是一種不嚴肅的、對曆史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學術界應當注意糾正、私學研究中應該避免的。

(原載《教育史研究》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