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年代私學研究概述(1 / 3)

楊 潔

私學,在中國曆史上曾不可替代地存在了兩千多年,與官學一道,發揮著“化民成俗”,傳播文化的巨大社會作用。然而,多年來教育研究者將研究焦點集中於官學,而將私學冷置一旁。直到近十年,由於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私立學校重新出現在中國大地,人們才紛紛將目光轉向曆史上的私學,開始對它的產生和發展進行研究,對其存在的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伴隨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出現了一批研究私學的專家,並取得了多方麵的研究成果。筆者從上海圖書館編輯整理的《中文報刊索引》1990-1997年卷中檢索有關古代私學研究論文共32篇,論文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私學進行整體研究和分段研究,使研究範圍得以擴大,研究層次不斷加深。本文擬就古代私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麵進行分析,展示研究現狀,並試圖發現其不足,以資研究者借鑒。

八年來的成果顯示私學研究成績可觀:

一、研究內容豐富,研究體係初具

從八年來研究不同曆史時期的論文分布看:對私學進行總體研究和分期研究的論文各為16篇。其中上自先秦私學的產生,下至明清私學的發展,幾乎每個大的曆史階段都有所涉獵,基本上勾勒出了私學發展的曆史軌跡。

1.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養士之風盛行和諸子百家興起,私人講學首先發端和興盛於這一時期。2.秦漢在“以法為教”到“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的演變中,私學經曆了由禁到興的天翻地覆的變化過程。3.魏晉南北朝由於政權更迭頻繁,官學時興時廢,儒、道、佛、玄四學發展,為私學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契機。4.隋唐時期,官學漸趨強盛,科學日臻完善,高、中級私學受到抑製,低層次私學獲得發展。5.宋元明清,是私學發展和完善時期,蒙學形式呈多樣化發展,高級私學新形式——書院日漸製度化。但其官學性漸趨增強。

總的來說,私學在曆史上的發展呈時興時衰之勢,但自其產生,便以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向前發展,延續著中華的文化血脈,此為眾多研究者所達成的共識。

私學研究者們並不滿足於對私學發展的描繪性研究,而是循著私學發展的曆史線索,去探索私學興衰的基本規律。這一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孫長纓先生的《中國曆史上的私學若幹特點探析》一文。文章將私學興衰規律概括為兩點:

1.私學的興盛一般都出現在重大的社會變革時期,且其生存與發展,與寬鬆、寬容的文化氛圍成正比例關係;每當一統化的意識形態重建或強化時,則表現為私學教育特別是高級私學的衰微……。

2.當考選製度體現了公平競爭精神時,官學則相對發達;而考選死板、偏狹、腐敗之時,則私學較盛。

對私學曆史演變和興衰規律的探索,是對私學發展的縱深研究。利於對私學未來發展預測和掌握,這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麵。此之外,私學橫向研究也是八年中私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它包括對私學經費來源、師資、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管理和辦學形式的微觀描述考證,也包括對私學特點、社會存在價值和現實借鑒的宏觀分析思考。對私學的縱向挖掘和橫向拓展,使私學研究體係初具規模。

二、研究角度變換、研究視野拓寬

私學,屬於教育的範疇;對私學的研究,一般是從教育角度入手進行考察。然而,教育作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文化的聯係極為緊密。故而,私學研究者也將著眼點放在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係上,從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私學。蘄陽俠先生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6期發表《淺析私學與中華文化的傳衍》一文,闡述了私學在文化傳衍中繼往開來的角色作用。李軍先生在《論私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文(見《教育研究》1991年第12期)中,從私學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私學與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私學與中國古代學風,私學與中國封建社會文化心態四個方麵對私學的巨大社會作用予以肯定,並在文末對私學進行曆史的評判,在肯定私學教育貢獻的同時,客觀地指出了私學對封建社會的長期依賴和為了適應封建政治,私學所走的道德型發展道路對文化發展產生的負麵影響。

對私學進行多角度的研究,有利於對私學的客觀認識和正確評價。八年的私學研究不僅呈現新角度,而且是多方麵寬視野的。歐陽宗書和朱怡華兩先生從宗族教育和家族教育方麵去研究私學;劉海峰先生通過鄉村學校來研究唐代私學(見《教育評論》1990年第2期),仝晰綱先生從鄉裏教育中研究私學(見《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5期);程方平、楊善發兩先生發掘古代的私人科技教育;吳霓先生在《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2期著文,探討古代私學對國外的影響;王本陸先生則將目光投向對私學研究專著的評議上。多角度、寬視野的私學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