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對《外國教育動態》的統計看我國80年代的外國教育研究(3 / 3)

綜觀這10年的比較教育學科理論研究,實是被冷落。從內容上看,僅有的7篇文章多以介紹國外的有關理論、流派或方法為主,這和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外國教育研究的客觀需要很不適應。因此,在新的曆史階段,必須把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科體係放在首位,這是促使外國教育研究登上新台階的根本保證。

時效性和教育改革

80年代世界經曆了激烈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更是中國80年代的顯著特點。這其間世界各國都在紛紛研究並推進教育改革,其涉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討論問題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發表後,明確提出“要注意借鑒國外發展教育事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特別是在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戰略方針指導下,10年來我國的外國教育研究以教育改革為中心,結合本國實際,深入探討了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點和趨勢,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巨大進展。《外國教育動態》雜誌在導向上也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能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真正做到了關係到我國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優先研究、發表,有關世界教育改革的動向及時報道。10年中,從題目上看有明顯“改革”字樣的文章、報道計有136餘篇(條),它們既有對改革理論的探討,又有對具體改革實踐的闡述;既有對某國某方麵教改的剖析,還有對不同國家及中外教育改革實踐的比較;既以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為重點,又能展示發展中國家教育改革的嚐試。此外,從對教改趨向的預測,到對某項改革方案的介紹,從政府教改政策到教改動態拾零,可以說內容和形式都極為廣泛。當然也有不足,那就是這些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與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相脫離的現象,缺乏可操作性和具體的實際指導價值,對比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還不夠。

另外,我們知道,改革本身是一項為人先的工作,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它講求一個速度。80年代我國外國教育研究在時效性上還不盡如人意,這也是影響它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10年中《外國教育動態》發表的文章,相當一部分是譯文,它對於我們及時了解國外教育情況發揮了重大作用。通過我們采用有規則的取樣統計,該刊發表的譯作和原資料時差總評為1.33年,有些僅差幾個月,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學術成果未能及時引進。另據我們初步統計,10年中有關教育趨勢預測與展望的文章也不多,僅有十餘篇。總之,這些都可能使世界教育的許多新動向在事實上成為驀然回首的憾事。

退一步講,即使是這些略有時滯性的介紹都能在我國的教改實踐中發揮作用,那也沒有什麼遺憾的。問題是從粗略統計中卻發現,80年代,我們雖通過該刊物向國人介紹了許多國家的許多新的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但從總體上講,還是引進的多,吸收的少,來自教育第一線的反應冷淡,社會效益還不高。

美國著名比較教育學者阿爾巴赫在他的《比較教育往何處去》一文中曾指出,比較教育學麵臨著新的挑戰,它一方麵要回答現實教育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麵要滿足作為比較教育學顧客——教育和教育科研人員的要求。但翻遍80年代《外國教育動態》的每一期,幾乎找不到來自基層的有關運用外國某理論或方法而取得了成效的片言隻語。比較教育何處覓知音,已成為90年代我國外國教育研究要突出解決的問題。

以上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概述了80年代我國外國教育研究的成就與問題,這些將極大地影響著90年代乃至下個世紀初我國外國教育的研究方向。因此,了解和總結80年代外國教育研究的基本狀況,有助於我們完善該學科的理論體係,有助於推進我們的研究工作。

(原載《陝西師大學報》1993年教育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