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90年代在外國教育研究問題上還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研究,增強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非正規教育的研究,特別是要把研究引向深入,致力於去探討每個國家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要在考慮問題時,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對象,把各個國家看做世界的一杯,注意研究解決人類所麵臨的共同教育問題。
方法論
“方法論的突破有助於提高理論研究的質量和層次,特別是對於學科的自身建設和發展有重大的意義”。10年來,我國外國教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學科理論建設也有了長足進展,但從統計分析來看,在外國教育研究的目的性和方法論上尚存在不少問題。
(一)翻譯、描述、介紹的多
外國對中國人來說當然一切都是陌生的,曆史的原因又使在此之前我們對國外教育的曆史、現狀和改革情況幾乎完全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也可能正由於此因,80年代外國教育研究在方法論上一個很顯著的特點便是描述性、介紹性的文章多,翻譯的文章在外國教育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即使是非翻譯文章,其中描述或介紹的成分仍很大。很多文章實際上是作者出國參觀、訪問或考察後寫的散記、見聞、隨筆等。令人可喜的是自1984年後,這方麵的文章數目日趨下降,論述性文章的數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研究起步之時,適當的介紹是很必要的,甚至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還要繼續把這件事做好。但我們更應清楚,要提高外國教育研究的水平,隻有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在廣闊的背景上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提煉出能為我們所用的東西,促進教育事業更大發展。
(二)國外、中外比較研究欠缺
研究外國教育,其目的之一就在於借鑒他國的教育經驗,為改進我國教育實踐服務。它研究的對象是當代世界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教育問題。比較法是這種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它區別於其他教育分支學科的特點之一。在這裏它既包括對不同國家教育的比較研究,也包括對中外教育的比較研究。
80年代,無論是國外比較研究還是中外比較研究都相當薄弱,絕大多數都是對世界或某個國家、地區教育的專題研究。在這類文章中也不乏一些深入之處,但大都是津津樂道於人家的短長;好一點的在文章結尾處歸納、羅列出這些國家的幾條教育經驗與教訓;再好一點的還能結合我國實際提出幾條建議或談點啟示;而更多的是用“借鑒”、“參考”之類的術語來結束全文。
(三)協作研究不夠
有關學者指出:現在比較教育研究已呈國際化趨勢。“許多比較教育研究課題組都是由不同國家的學者組成。由於比較教育學者個人文化傳統和語言技能的限製,他們獨自或由單一文化背景的學者構成的群體完成巨型的跨國比較研究課題已幾乎成為不可能,而由於當今交通和通訊手段的現代化,跨國合作不僅成為可能且已經相當普遍。”令人遺憾的是在80年代,我國比較教育研究還不是建立什麼跨國研究課題組的問題。因為這10年來外國教育研究連國內的協作研究還談不上。根據我們的統計:文後署名是一個作者的為881篇,占文章總數的90%,而作者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隻有96篇,占總數的9.8%,這其中還包括一人譯,一人校的那種署名結構(這有將近一半的份額)。能明顯看到的帶有協作性質的隻有1980年第1期上發表的署名“北京景山學校教學改革研究室”的《日本小學理科教學的初步研究》一文了。
(四)學科理論研究文章貧乏
雖然在很早以前我國就有人注目外國教育的經驗,把它同外國的物產、風土人情等引進中國來。但有目的、有意識、係統地對外國教育進行研究,事實上是在80年代才真正開始。目前有關這門學科的定義還未確定,研究方法五花八門,內容極為繁雜。這固然與該學科年輕、不成熟有關,但也和長期以來重實際問題研究,輕學科理論建設的傾向密不可分。本來至關重要的學科體係尚未建立,就更應在這方麵加強研討。然而在80年代《外國教育動態》發表的有關學科理論、體係、方法的文章卻寥若星辰。據統計,在1985年以前的6年中,該雜誌隻在1981年第4期上刊登了朱勃先生的《比較教育學的發展》一文。此文對比較教育的定義、發展曆史、趨勢等作了探討,呼籲將比較教育學的地位從選修課改為必修課。從1986年開始,以紀念《外國教育動態》創刊20周年為契機,吳畏先生的《以教育改革為中心,大力加強比較教育研究》為先導,比較教育自身的學科理論和隊伍建設開始被重視並進入一個新階段。1987年有吳文侃先生的《比較教育學的對象和方法論基礎》和日本比較教育學教授馬越徹《談外國教育研究問題》二文發表。80年代最後一年的最後一期開辟了專欄,刊載了《社會學分析和比較教育》、《比較教育學的方法論問題》二篇文章,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