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略論近代西方兩種女子教育思想的鬥爭(2 / 2)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告德國公民書》中呼籲:“應當使所有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造就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能把自己的力量獻給共同的利益。兒童應在一起成長,除了與性別差異有關的教育外,所有方麵都應受同樣的教育。”什麼是費希特所說的共同利益呢?這就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因為人類是由男女兩性共同構成的,是生息與共的整體,任何一方的愚昧、麻木、受奴役都會給整個人類的幸福、解放帶來危害。費希特從這個角度論述教育之男女平等在當時確為遠見卓識。

近代以來,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全民義務教育製度和相應的實施、保障體製的建立和改良,以及由此為始端延伸、發展出來的中、高等教育製度的不斷完善,男女學生可以在相同的年齡段,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選擇各級各類受教育形式,女性得以在法律、製度的基礎上確保接受正規係統的學校教育的平等權利,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大大縮小,在起點——教育機會均等的維度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以盧梭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費希特、索蘇爾夫人為代表的進步派所持的女子教育主張不同,反映出兩種女性認識觀、女子教育觀的分歧。女子究竟應當以家庭為本還是以社會為本,爭論不休,延續至今。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西方女子教育走過了從非形式化、非正規化至形式化、正規化,從非製度化至製度化的漫漫征途。開始,西方女子教育主要是在爭取教育權平等——受教育程度的層麵上持續性地發展,籠統地可以歸結為量的累進提高。在此之後(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西方女子教育的發展出現了較大的戰略性轉移,以女性主義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指導的西方女性主義教育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透析、揭露現代西方女子教育被掩蓋在製度、數據之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提倡“動態地理解差異”,重新審視既有的性別文化,以社會公平、兩性和諧為理想。這實際上是從古代“誇大性差”至近現代“抹殺性差”再至當代“正視性差”的發展脈絡,總體上是在質的維度上尋求女子教育的發展。此一點,已然不是本文可以涵蓋盡述的,然而,仍然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首先,一定的女子教育是建立在相應的女性認識觀上。縱觀西方女子教育曆史的發展,如何看待“女人”與“人”,完美的女性究竟應當是什麼樣的,都在程度不同地影響、內化為女子教育的理想。有什麼樣的女性觀,就會有什麼樣的女子教育思想,在實踐當中,必然會影響到具體、實際的女子教育目標、內容與方式。其次,女子教育並不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跟進,單純的生產力不能保證女子教育的正向、穩態的發展,更不能保證婦女解放的真正到來。人們對女子教育意義的尋求須從更廣闊的視野上去尋找。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女性作為人的價值和意義的完全、自覺的實現。

(原載《中外女性教育發展與比較》,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四章 教育史學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