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國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2 / 3)

(一)敬德修身,溫柔賢淑

班昭十分注重女子的道德修養。她作《女誡》的目的顯然是想對諸女敬德修身、實踐“婦禮”、“庶有補益,裨助汝身”,而不願她們因“不漸訓誨,不聞婦禮,具失容它門,取恥宗族”,即在品德方麵不因失禮而給父母家族帶來恥辱。進而提出女子“不必才明絕異”,而應以德為本,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表現在女子的實際言行中則應溫柔賢淑。

《女誡》中諸多言辭都反映了班昭的這一思想。首先她認為女子應以柔弱為美,即“陽以剛為美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要做到這一點,在為人處世上,則要做到“敬順”、“謙讓”。她認為:“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謂也;夫順非它,寬裕之謂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寬裕者,尚恭下也。”即女子要知足不憂,寬以待人,處處“謙讓恭敬,先人後己”,並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要做到溫柔賢淑,在個人素質上,班昭還提出女子言語要謹慎:“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儀表要端莊:“輿洗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作風要正派:“禮義居絜,‘耳無塗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而不要‘動靜輕脫,視聽陝輸,入則亂發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而應處處顯出有教養、嫻禮儀的大家閨秀之風。

這些在我們今天進行禮儀教育中仍不失其借鑒的意義。中華民族素有文明禮義之邦的美稱;東方女性更以其溫柔賢淑稱道於四方。今天我們也提倡“五講四美”,提倡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要謙虛謹慎、先人後己、助人為樂,正是在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提出的,正是對儒家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思想賦予了新的含義。

(二)勤不告勞,任勞任怨

在《女誡》中,班昭還強調女子要勤勞樸實:“晚寢早作,勿憚夙夜,執務私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跡整理,是謂執勤也。”為此,她在“婦行”篇中要求女子應具有一定的家務勞動能力,諸如紡織、縫紉、烹飪、招待賓客等,即“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

同時,班昭還要求女子在家務勞動中,要任勞任怨:“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以此博得家人鄰裏的讚譽。

為使女子學有榜樣,班昭在《女誡》中還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曆告誡諸女要勤勞樸實。她自述道,自己“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於今四十餘載矣”。而“世叔早卒”,於是孝敬公婆、教育子女的重任都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夙夜劬心,勤不告勞”,忙裏忙外,不辭勞苦,還經常“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免“進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為子女和後人做出了“勤不告勞”,任勞任怨的表率,這些品德言行至今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大潮中,東方女性克勤克儉、任勞任怨的美德仍有發揚的必要。

(三)尊親敬長,不失其心

《女誡》中還講婦女對父母公婆應尊敬孝順,細心照料。如“曲從”篇則明確提出:“舅姑之心,豈當可失哉?物有以恩自離者,亦有以義自破者也。夫雖雲愛,舅姑雲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然則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於曲從矣。”此處之舅姑者,即丈夫之父母。眾所周知,兒媳與公婆的關係是社會組合的天然關係,這是不可能否認的,也是家庭生活中較難處理的關係。婆媳關係不睦曆來是家庭關係中的難題。如何相處?班昭反映的是封建社會對婦女的要求:要絕對服從公婆,以至“曲從”,即“姑雲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雲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顯然,這種不分是非曲直,一律從命的要求,在我們現代社會是應當加以批判,加以糾正的。但是,子女仍應孝敬父母(包括公婆)乃是起碼的道德,是最易做到的道德,也是人倫道德的基礎。父母年老,子女應“絮齊酒食,以供祖宗”,盡贍養之責,則是義不容辭的。假如一個人不肯愛敬他的父母,嫌棄以至虐待父母,他還能誠意為別人、為公眾做事情麼?從這個意義上說,班昭講孝親敬長,如加以新的解釋,注入新時代的內容,還是必要的。

在《女誡》中,班昭不但提倡在物質生活上子女要奉養雙親,而且特別提倡在精神生活上要“敬親”,即要求子女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尊敬之情,不失父母之心。侍奉父母要和顏悅色,身敬辭遜,按老人的正確意見,做他們喜歡的事情,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使他們心情愉快。他在“和叔妹”篇中則具體要求女子在父母和其他親人麵前做一個“謙順之人”,認為這樣“則能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使徽美顯章,而瑕過隱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聲譽曜於邑鄰,休光延於父母”。意思是說,以謙虛和順之態對待父母親人,依照義理約束自己的行動,報答別人的恩情,與人友好相處,使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缺點慢慢改掉,於是公婆稱讚,丈夫誇獎,好名聲遍及鄉裏鄰居。這樣,自己的父母也會因此而感到榮耀。班昭認為,這無疑是女子對父母撫育之恩的最好報答。所有這些,在我們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誠如現代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所言:“如果一個民族,子女長大之後都遺棄了父母,這個民族還能團結一致嗎?一個民族不能團結一致,還有希望嗎?應該承認,新意義的‘忠孝’仍然是必要的道德準則。”所以,在一夫一妻製的家庭和個體經濟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提倡尊親敬長,將會有利於家庭和睦、團結,進而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發揚敬親養老的優秀民族傳統,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

(四)相夫教子,恩以好合

在《女誡》中,班昭還教育女子,夫婦之間要互敬互愛,和睦團結。她認為夫妻關係,乃“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不可不重也”。並認為在夫婦中:“夫不賢,則無以禦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禦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當然,這種“夫為妻綱”、“禦婦事夫”的大男子主義的陳腐觀念應當摒棄。但“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則是必要的,夫婦之間仍應相互尊敬、彼此體貼才是。這樣才會“夫婦之好,終身不離”。反之,若夫婦之間互不尊敬,語言過激,憤怒不止,則會楚撻必行。“楚撻既行,何義之存?譴嗬既宣,何恩之有?恩義俱廢,夫婦離矣。”在這裏班昭清楚地告誡女子,在夫婦間斷不能感情用事,動輒拳腳相加,爭吵怒罵。因為那樣,隻能導致夫妻反目,離心離德,以至釀成家庭悲劇。在“夫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班昭提倡夫婦間要“義以合親,恩以好合”,以彼此尊重為基礎,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