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徐特立與陝甘寧邊區的新文字教育運動(3 / 3)

此後,1942年冬以延安縣為中心再次舉辦新文字冬學,深入試驗。

在這三年的新文字教育中,除邊區新文字協會外,各地大都成立了新文字協會分會,作為推行新文字教育的組織領導機構;邊區創辦了《S IN WENZ BAO》(《新文字報》),配合新文字掃盲教育試驗;農村舉辦新文字冬學,城市、機關、部隊、學校開辦新文字學習班,真是規模空前,成績卓著。這些,無處不浸注著徐老的一份心血。

曆史是一麵鏡子。徐特立領導並參與陝甘寧邊區新文字教育運動所創造的曆史經驗,給予我們許多啟示。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要麵向農村和廣大農民群眾

新民主主義時期,教育必須麵向農村和廣大農民群眾,這是由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徐特立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與精辟的思想,所以他領導陝甘寧邊區教育工作的重點就是麵向農村和廣大農民群眾,其中掃盲教育是首要任務之一。徐老認為:“因為文盲是廣大群眾問題,我們放鬆了一點,就使廣大群眾受了損失,就不是小問題了。”

在陝甘寧邊區,解決教育的麵向問題是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就教育對象而言,即是成人教育重於兒童教育。從1936年徐老任西北辦事處教育部長起,就積極開展這項工作,當時的具體作法是:由政府教育部門負總責,農、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積極配合,把分散的、從事個體生產的、缺少文化的廣大農民群眾組織起來,學政治,學文化,學科學,數年堅持下去,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群眾的革命覺悟和文化水平。其中,新文字掃盲教育運動就是這樣領導、組織起來的,它為邊區成人教育闖出了一條新路。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也有一個麵向問題。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黨的十三大通過的政治報告,運用實事求是的原則,從中國國情出發,科學地提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突出的景象之一是:“十億多人口,八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這一方麵說明中國的農業還處在比較落後的狀態,另一方麵又表明中國的事情大頭在農村。在中國這個以農立國的農業大國裏,農業長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教育的大頭在農村,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麵向農村和廣大農民群眾。

中國教育的大頭在農村,而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使教育必須與農村實際和農民群眾的需要密切結合,為農村經濟建設以及思想、文化建設服務。隻要是中國國民經濟仍以農業為基礎,大多數人口又在農村的情況下,如果把教育隻辦成城市教育,或者雖然在農村辦教育,但不符合農村實際和農民群眾的需要,那麼不僅是教育本身的失敗,而且也會給革命與建設事業造成大的損失。這一點已被陝甘寧邊區的教育實踐所證明。目前,國家教委實施燎原計劃,把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農村第二步改革密切地結合起來,實行“三教”(普教、職教、成人教育)統籌和農(業)、科(技)、教(育)結合,並以職業技術教育或成人教育為突破口,在農村開展教育改革實驗。無疑,這是在新形勢下實行教育與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密切結合的一個最佳方案。遵照燎原計劃,一批試點縣開展教改實踐,已取得可喜成績,總結出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相信,這將是中國農村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根據農業季節特點開展農村教育

農業是季節性很強的生產部門:農忙時,農民要廢寢忘食地參加生產勞動;農閑時,農民有很多的閑暇時間。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農村主要以分散方式從事生產勞動。在這種情況下,春、夏、秋農忙季節,農村社會教育麵臨著群眾難於組織的嚴重困難,如有的人忙於農業生產,有的人則外出從事副業和其它生產勞動。而冬季農閑季節,絕大部分成、青年都閑居在家,所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像陝甘寧邊區開展社會教育那樣,大力舉辦冬學,把群眾都組織起來,進行社會主義理論政策教育、掃盲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自1936年開始,陝甘寧邊區每年都在冬季農閑季節(戰爭情況除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有計劃、有領導、有組織地舉辦冬學,男女老少上冬學,形成了一種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如新文字冬學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舉辦冬學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提前做好辦冬學的各項準備工作,由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發布冬學指示信,製訂冬學計劃,組織各級冬學委員會等;其次,培訓冬學教員,確定校址,動員學生上冬學;第三,統一編印教材,免費供給學生使用;第四,確定課程,有識字、算術、政治、常識、軍事、唱歌等,而以識字、政治為主要課目,分高、初兩級教學;第五,由政府和群眾統籌解決冬學經費,從物質上保證冬學順利進行;第六,冬學結束時要組織考試和工作總結,對模範冬學委員會以及優秀教員和學生,給予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

借鑒革命根據地舉辦冬學的做法和經驗,當前農村興辦冬學,也要在組織領導、教學計劃、教員、教材和經費等方麵統籌安排。尤其是縣、鄉政府要抓這項工作,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組織教育、科技、醫務等社會力量,齊心協力,重新掀起農村冬學運動;而且在教學內容上,要從農民生活和生產需要出發,以科學技術與生產技能為主,兼學政治,學文化,開展娛樂活動。這種季節性、突擊性的冬學,與平時不間斷的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將確保農村社會教育持續、穩步地向前發展。

(三)以漢語拚音為輔助工具開展掃盲教育

在陝甘寧邊區的新文字教育運動中,利用新文字作工具教群眾學漢字,學得快,見效易,鞏固得牢,更重要的是為自學打下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掃盲工作雖取得顯著成績,但問題仍很嚴重。據1988年全國掃除文盲工作會議報道:建國以來,我國共掃除文盲1.57億人,總人口中的文盲比例由曆史上的80%以上降到目前的20.6%。但是,目前全國尚有文盲2.2億人,其中2.1億人在農村。新文盲每年增加200萬以上。(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文盲半文盲人口有1.8億,占總人數的15.88%)麵對這一嚴峻狀況,要在本世紀末或稍多一點時間內完成掃除文盲的曆史任務,工作還很艱巨:即一方麵要加快掃盲步伐,使原文盲人數逐年減少;另一方麵要杜絕新文盲繼續產生。因此,借鑒陝甘寧邊區的新文字掃盲教育經驗,利用漢語拚音作輔助工具學習漢字漢語,是一種簡便易行、快速見效的掃盲方法。具體作法是:先教學漢語拚音,然後再利用漢語拚音作工具教學漢字漢語,同時教查《新華字典》。這樣既加快了掃盲步伐,又打下了認、讀、寫漢字漢語的基本功,為脫盲後自學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從教學方法上來說,這種掌握識字技巧、培養自學能力的掃盲方法,要比傳統的認字積累式的方法更先進、更有效,它是加快掃盲步伐、掃除文盲的一條捷徑。

(原載《徐研通訊》199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