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當代英國中小學課程與教育改革探析(1 / 3)

陳曉端

為了分析與探討自《1288教育改革法》頒布以來英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實踐發生的變革,筆者利用在英國學習的機會查閱了有關的研究文獻,並對萊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的部分成人學生進行了開放性訪談。研究的結論是: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新的教育法規的頒布與實施,英國的基礎教育在政策導向、學校管理、學生入學、經費控製、課程設置、教學策略與評價製度等許多方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實踐方麵最為突出的變化表現在四個方麵:即課程控製從校本課程到國家課程的變化,教學活動從教師自治到目標定向的變化;教學模式從兒童中心到學科中心的變化;教學評價從形成評價到終結評價的變化。考察英國當代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方案與實施策略,比較我國自90年代初期以來所推行的新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可以發現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擬結合文獻研究和訪談結果對這四個方麵的變化進行一些分析與探討,並在此基礎上思考中英兩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異同的原因。

一、課程控製的變化:從強調校本課程到推行國家課程

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英國基礎教育改革最為突出的變化之一就是以立法的形式強製推行包括了核心課程與基礎課程兩部分內容的全新國家課程。關於國家課程的學科結構國內已有許多介紹,本文不再贅述。推行國家課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標準和質量,它被政府看成是英國現行教育製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一強勢改革,不僅結束了英國長期以來沒有統一課程的曆史,也打破了英國中小學長期以來校本課程占統治地位的學校課程格局,而且改革速度之快令習慣了自由的英國學校與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感到難以接受。盡管政府已於1994-1995年對國家課程進行了修訂,並降低了部分內容的要求,也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但至今關於國家課程及其評定標準的要求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爭論,尤其是在教育理論界,批評國家課程的言論仍到處可見。格理福斯在《國家課程:國家的災難》一書中對國家課程批評說:推行國家課程的現行教育製度正在變得與現實生活和未來社會進步的聯係越來越少,如此做法必將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民主的社會結構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與破壞。然而,由於教育立法的原因及英國保守黨和工黨兩屆政府堅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國家課程目前已成為中小學課程的主體。更由於國家課程著眼於學科知識的掌握和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製度,使得其在中小學的地位目前仍無人撼動,盡管各種批評仍在繼續。事實上,自英國實施國家課程以來,中學生的學業成績的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英格蘭為例,據統計,1978/1979學年,全英格蘭中學畢業會考成績達到ABC三級的學生人數為23.7%,1988/1989學年上升到32.8%,而到了1999/2000學年,人數則上升到49.2%。盡管上升的原因不是單一的,但國家課程及其評定標準的強力推行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回顧曆史,一直以來英國學校均擁有自定課程的權利,盡管過去地方教育當局和地方課程管理委員會也有關於學校課程的基本規定,但真正的權力則掌握在學校管理委員會和校長的手中。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校本課程在中小學始終占據著統治的地位。鼓勵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的編製與發展曾成為一種潮流。每個學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製定一套課程方案和課程的基本要求。而教師則有選擇具體教學內容的權力和廣泛的授課自由空間。可以說教師在課堂教什麼、如何教和如何評等方麵有著絕對的決策權。然而,自推行國家課程以來,學校和教師的教學都得圍繞著國家課程的標準而開展,校本課程已經被國家課程所替代,政府教育文件中提到的應給學校一定的發展課程自由的政策完全成了紙上談兵。

為了通過實踐第一線的教師檢驗這一巨大的變化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筆者除查閱了有關的研究文獻外,還采用實證的方法對萊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的成人學生進行了開放性的訪談。這些來自中小學生的教師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學校現在都在積極地實施國家課程,因為政府要檢查和評價學生學習國家課程的結果,還要評比並向社會和家長公布名次,所以學校和教師必須按照國家課程的要求和標準開展教學活動。這些教師普遍認為,現在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麵的權力和自由都比以前要小了,因為國家已經為學校安排好了。多數教師認為,國家課程的特點是它為人們指明了你應該教什麼,而且要達到什麼標準。通過國家課程的學習,學生的確能夠掌握比較係統的學科知識。但同時國家課程也給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由於追求學業成績,進而還導致了填鴨式的教學。在訪談中,有不少教師認為,英國目前教師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教師的流失,而流失的原因不僅是由於工資待遇不好,它與國家課程及其對學生學習成就嚴格的外部評定給教師帶來的壓力有很大的關係。盡管如此,1997年英國工黨執政後,對教師的要求並沒有因此而降低。在首相布萊爾多次強調的“教育將永遠是政府工作的核心”的思想指導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新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發展要求,並在不斷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其中均包括了對教師掌握國家課程標準,有效地促進和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要求。訪談中,成人學生還談到,他們現在的培訓課程中相當一部分內容就是關於國家課程標準的內容及其如何實施的有效策略。國家課程不僅提高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標準。這樣一來,有些學生在學校根本就學不下來,或沒有興趣學習。過去遇到這種情況,校方可以設法調整課程內容讓學生有興趣學習,但在既定課程內容和定期考評的壓力之下,學校也隻好放棄這些不好好學習的學生,使得國家課程促進每個學生平等發展的目標無法全麵地在實踐中落實。

二、教學決策的變化:從倡導教師自治到強調目標導向

從當代課程與教學的關係來看,教學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途徑,教學活動的目標應該與課程的目標一致。一旦課程的目標明確了,教學活動的目標則應盡量靠近課程目標。如上所述,在統一的國家課程未形成之前,英國中小學的課程有著很大的差異。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校長的教育哲學都可以體現在學校的課程方案之中。與此同時,課堂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價值觀也同樣能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之中。盡管各校都有自己的課程計劃,但教師在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確定方麵仍有很大的自由度。也就是說,教師們可以在自行教學決策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活動的高度自治,他們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和評價者。他們可以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製定自己的教學方案,自選教學材料,自行設計教學活動,自己確定評價標準和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在一些小學,教師還可以采用活動的課時製,有的教師的教學還可以是開放性的,可以隨著教學的發展改變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安排。有時,一個綜合主題活動可能會持續幾個下午,其目標的實際達成就連教師本人也可能都沒有預料。但是,自國家課程標準和學科教學目標確定以來,這種教師自治的現象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國家課程實踐的初期,教師與國家課程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有學者指出,在課程領域教師自治的社會曆史傳統是造成教師與國家課程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在與成人學生的交談中,不少人談到現在他們不得不用很多的時間來研究國家課程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要求和應該達到的標準。他們認為現在的課堂教學目標和課堂活動都是緊緊圍繞著國家課程所要求的學科知識目標來考慮的。盡管國家課程的目標是要促進所有兒童在精神、道德、文化素養、智力、體力、情感和社會交往等方麵得到全麵、和諧的發展,但在實踐中,由於過分地強調了學術性課程,反而導致了學科知識本位的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自治的課堂也變成了既定目標導向的課堂。這種變化也直接地引起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