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試論20世紀美國高等學校教學評價發展變化的特點(1 / 3)

陳曉端

美國高等學校評價教師教學(Evaluating Teaching,以下簡稱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在世界上起步是比較早的。自本世紀初至今,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研究和實踐已有了近百年的曆史。進人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迫切要求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成了人們普遍關注的課題。與此同時,對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的教學評價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了70年代中期以後,在高等教育改革運動的推動下,有關教學評價理論的研究越來越活躍,不但許多教學理論專著中有專章論述,而且出現了不少研究大學教學評價理論與技術的專著。教學評價的論文、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案也不斷湧現。目前,教學評價已成為美國高校整個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已成為一種慣例。絕大多數高校不但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評價理論體係,在實踐上也將其專門化和製度化。為了加強教學評價研究,保證大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不少高校還建立了教學評價的專門研究機構(有的稱教學改進中心)。幾十年來,美國高校的教學評價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總結出不少有用的教學評價模式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當然,同時也存在某些弊端和不足。這些成功的經驗和曆史教訓,對於我國高校開展教學評價的研究和實踐,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試圖在考察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的曆史發展及其各階段教學評價特點的基礎上探尋對我國高校教學評價的啟示。

研究教學評價的曆史進程及其變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著手,如果我們以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為主線,考察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發展變化,可以將它劃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或時期。第一階段是以教師的個性特征為主要標準的評價階段(20世紀初到50年代末);第二階段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為主要標準的評價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第三階段是以綜合的標準對教師教學進行全麵評價的階段(70年代中期至今)。關於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發展進程的階段劃分,目前國內外很少有人進行係統討論,本文實屬初次嚐試。進行階段劃分隻是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通過這種階段劃分,更清楚地了解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趨勢,以便為我所用。

一、以教師的個性特征為主要標準的評價階段

雖然,美國教育評價研究和實踐活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從1894年賴斯的研究算起),但由於受傳統教育製度及思想觀念的影響,高等學校的教學評價研究和實踐活動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引起了大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因為傳統的教育製度(20世紀前)隻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定,而通常不對正規學校的教師進行評價。尤其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此種情況更甚。課堂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和教師支配教學的自由性實際已製度化了。這種隻評學、不評教的舊教育製度,嚴重阻礙了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的開展。然而,隨著現代教育評價運動的興起以及人們教育觀念的變化,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始認識到,如果不對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方麵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是難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於是,高等學校的教學評價研究和實踐在20世紀30年代進入初期發展階段。但是,由於社會曆史的原因以及傳統教育的束縛,盡管一些教育學專家們在教學評價方麵做了不少努力,但直到50年代末,高校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考察這一階段美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歸納出如下一些特點。

1.從評價的內容和標準來看,這一時期教學評價的研究重點是探討“好教師”和“差教師”的品質或個性特征(traito orpersonality)。它以教師的特征為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標準。但在實際的評價中,管理者的主觀印象仍是第一位的。

2.從評價的方法來看,雖然一些專家學者已經提出了通過學生成績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方法,並開始探討通過學生對教學進行等級評定的方法,比如,1926年就出現了拍杜教學等級評定量表(Purdue Rating Scale of Teachi)。但在實際的評價中,往往是由管理者(係主任或院長)去聽一次或幾次課,然後根據評價的要求將結果記下來,載入教師檔案,用於教師的人事決策。比如,提升、獎勵、使用期限或解除職務等。由於管理者一般都了解聽課的結果存在著許多局限性,所以大都不願主要依據這一因素作決定。因此,當時的教學評價工作不但是主觀的,而且也是流於形式的。

3.出於區別“好教師”和“差教師”這樣的目的,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尋找不同的測量表的關係上,希望能找出相關的變量,從而找出統一的判斷教師“好”或“差”的標準。然而,這項研究最終沒有成功,有關這項研究最常用的字眼是“缺乏足夠的證據”。

4.雖然,許多教育工作者一再指出教師的教學效果應當作為升級的重要標準,但在實際的大學教學評價中,研究成果的比重通常大大地超過了教學效果的比重。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學效果的評價不能標準化和數量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總之,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的美國是一個“籌劃並享受‘美好生活’的時代,社會很少要求教育者們在為發展而所作的努力方麵表現出效率和有效性來”,所以,高校的教學評價也沒有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