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試論杜威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1 / 3)

環惜吾

杜威(Juhn Dewey,1859-1952)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是實用主義哲學最有影響的代表。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人。杜威在政治上、哲學上都是帝國主義的辯護士,他的教育思想在實質上是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在資本主義空前發展,勞動人民子女大量入學的情況下,他積極為他們設計培養既能創造利潤,又不驚擾主人安寧的順從雇工。由於杜威敵視無產階級,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他的教育思想從整體上來說,是與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教育上的利益和要求不相容的。尤其是他於1919年我國五四運動高潮中,到中國呆了兩年一個月之久,跑了11個省市,兜售資產階級“民主”,攻擊馬克思主義,宣揚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給舊中國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因此,在我國解放後,理應受到我國人民嚴肅而尖銳的批判。

可是,我們在對杜威的教育思想進行批判的時候,應該采取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批判態度和方法。一方麵必須認真批判它對我國教育界所起的毒害作用和影響;另一方麵也應該實事求是的對待它科學地反映教育規律的某些積極因素。因為,即使政治立場很反動、保守,世界觀又很錯誤的曆史上的教育思想家,如古希臘時代雅典教育家柏拉圖和德國近代教育家赫爾巴特,由於他們在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的同時,還積極參加了教學和教育的實踐工作,從而具有比較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因而他們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反映教育客觀規律的某些積極因素。以此類推到像杜威這樣的教育思想家,在政治上很反動、保守,世界觀又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人,但杜威長期以來,從事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他早期擔任過中學和鄉村學校教師,後來從事哲學和教育的理論研究工作,並擔任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先後擔任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還長期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從事教育實踐、教育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這就為他在教育思想中包含某些科學地反映教育客觀規律的積極因素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杜威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主要反映在他反對傳統教育思想而主張的進步教育思想方麵。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麵論述杜威以反對傳統教育思想為主旨的進步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

一、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麵

傳統教育思想在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麵,主張教育所要培養的就是有知識的人,也就是接受人類文化財富的人。古希臘雅典著名的唯心主義教育思想家柏拉圖最重視理智的即知識的教育,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知識最豐富的統治者。德國早期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赫爾巴特也特別重視文化知識的教學,他雖然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有善良美德的人,但是他又認為品格訓練和道德教育,隻有通過教育才能進行,不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就無從實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在這裏還要著重指出的,傳統教育對兒童所進行的文化知識教育,是著重為他們將來的需要做準備,而不是兒童現在生活所需要的。19世紀下半期英國教育思想家斯賓塞就特別強調這點。他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教導每個人怎樣生活,訓練他們去過完美的生活。

杜威極力反對傳統教育關於培養目標的觀點。明確指出進步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充分發展個性”的人,而不是要培養過多知識的人。他提出,“我姑且承認所有進步學校同傳統學校比較起來,都表現一種共同的著重點,即對於個性和對於增長著的自由的尊重,表現出一種共同的傾向,即信賴男女兒童所具有的天性和經驗,而不是從外麵強加外在的教材的標準。”杜威對於傳統教育過於重視知識並且把知識教育作為未來生活的準備作了批評,他指出,“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麵的失敗,是由於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的基本原則,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知識,學習某些課業,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取決於遙遠的將來。”其“結果是,它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我們認為杜威在教育培養目標的思想方麵,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學校教育既要重視知識教育,也不能忽視個性的發展,既要注意對未來的生活做準備,也要注意對現在的生活所需要的能力的培養,他在這個方麵所提供的意見,正補救了傳統教育關於培養目標思想的不足。但杜威在批判傳統教育思想在培養目標方麵所走的一個極端的同時,他卻走向了另一極端:由於他強調對兒童個性與自由的尊重和他們的天性與經驗的發展,而卻忽視了必需的知識教育,由於他重視兒童現在社會生活所需要的零碎、片斷的知識的學習,而卻低估了兒童未來生活與工作所需的分科而係統的知識教育。這種片麵性和絕對化的做法,是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所不可避免的錯誤傾向。

二、關於對兒童本性的認識方麵

傳統教育思想關於對兒童本性的看法是把兒童看作空的器皿,需要教師不斷地給以裝滿;並且認為兒童從全體來說是天生地具有“野蠻頑皮性”,是厭惡學習的,需要教師經常地給以強迫,才能進行正常的學習。柏拉圖以至赫爾巴特等的教育思想家,都把學生看作被動地接受知識,有待於教師經常灌輸。傳統教育思想把兒童看作天生地具有“野蠻的頑皮性”厭惡學習,需要教師采取強製性措施,赫爾巴特在這個方麵的教育思想是典型的例證。他認為為了對教學和道德教育進行必要的準備條件,他提出管理作為教育過程的首要的部分,管理的作用就是采取壓抑兒童天生不利於學習的習性,為實施教育過程創造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