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過失和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對待這些缺點、過失和錯誤的態度。有的人文過飾非,竭力掩飾過錯,這是孔子堅決反對的。他主張對於自己的過錯要誠懇地承認,並想方設法堅決予以改正,提倡“過則勿憚改”、“不二過”的精神。教師對於犯有過錯的學生不應嫌棄和歧視,要熱情幫助他改正錯誤。孔子還認識到教育學生做到改過遷善,是一項十分艱苦而漫長的工作,教師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正確對待學生思想品德修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反複和倒退,一如既往地關心和幫助學生,誠懇而耐心地指導學生改正過錯、繼續前進。孟子也很重視改過遷善,他熱情鼓勵學生改過自新,極力提倡“聞過則喜”、“見善則遷”和“與人為善”的態度,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以人之長補己之短。荀子提出“見善以自存,見不善以自省,善在身以自好,不善在身以自惡”的觀點,也極力提倡改過遷善的精神。荀子還特別要求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修身》)積極主動地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自覺地改正自己的缺點。隋代大儒王通特別注重“聞過”和“改過”的態度,他說:“痛莫大於不聞過”,聞過之後,必須抱著“言之無罪,聞之以誡”的誠懇態度去改正自己的過錯(《天地篇》)。可見,改過遷善是古代教育家在道德教育中普遍重視和運用的原則,是古代德育優秀傳統的重要內容之一。
身體力行。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道德教育是成於內而形於外的,道德修養的高低主要是通過道德行動來體現的,也隻有按照道德準則和規範身體力行,才能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因此,古代教育家一貫強調並十分重視身體力行。
孔子始終強調把“躬行”放在首位。他特別反對“言過其行”或隻說不做的人,主張“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訥於言而敏於行”(《公治長》),經常教育學生要多幹實事,少說空話,要說到做到,反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墨子也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修身》)孟子認為修養要靠在實際行動中不斷積累,逐步前進,不能“一曝十寒”,更不能“揠苗助長”。荀子認為道德教育要做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勸學》),“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儒效》),特別強調學問道德都是不斷身體力行,日積月累的結果。董仲舒亦要求教師教育學生要“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既要“經明”,又要“行修”。宋代以後,盡管學術派別眾多,學術見解有諸多分歧,但在道德修養上注意身體力行仍是始終一貫、比較普遍的。不論是胡瑗、張載,還是朱熹、陸九淵,都極力強調身體力行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獨特作用。總之,中國古代教育家在道德教育中普遍重視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自強不息,並且把立誌樂道與身體力行緊密聯係起來。用荀子的話說,就是:“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勸學》)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傳統。
四、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推進21世紀學校德育的健康發展
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是推進21世紀學校德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才能真正將“德育首位”的理念落到實處。德育是方向,是靈魂,是培養全麵發展的合格人才的核心指標。但是,很長時間以來,這些觀念一直停留在口頭宣傳上,沒有任何實際行動來予以保證。講的時候是首位,行動的時候、考核的時候是末位,這跟培養全麵發展的合格人才的社會需求是格格不入的,不利於學生全麵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尤其在目前特別強調學生道德素質的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因此,隻有積極主動地繼承和發揚古代德育的優秀傳統,使“德育首位”的理念不僅深入人心,而且在一係列教育實踐中真正得到貫徹和落實,才能培養出各方麵素質尤其是道德素質十分過硬的合格人才,推動21世紀的學校德育得到健康而順利的發展。
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遵循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才能推動德育實踐取得更大的效果。德育過程存在著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生動活潑的德育實踐遵循了德育規律,就會產生理想的德育效果,反之,則會導致德育實踐的失敗。古代教育家在德育過程問題上所揭示的知、情、意、行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整合性和多開端性的深刻認識和見解,對我們今天的德育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要求我們必須從德育實際出發,從德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立足點,選好突破口,創造性地進行德育工作,使我們的德育實踐收到最佳效果。
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貫徹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運用科學而實用的德育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德育實踐的展開離不開德育原則的指導,更少不了科學的德育方法的運用。在這方麵,古代教育家提出了德育原則和方法的一係列精辟見解,為我們德育工作的進行提供了理論上的重要指導。學習和運用古人一貫強調的德育原則和方法,緊密結合我國目前學校德育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去進行德育實踐,就一定能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總之,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德育傳統,結合我國目前德育實際不斷有所創新,是21世紀中國學校德育發展的基本路向。
(原載《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