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深刻掌握各門學科、各種知識間的聯係性,便於在教學時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知識,以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概括能力,這是很重要的。荀子說:儒學的禮義是天下百王之道的中心,是《詩》、《書》、《禮》、《樂》之道的依歸。《詩》的誌趣,《書》的事實,《禮》的動作,《春秋》的微奧,都在於體現禮義。(《荀子·儒效篇》)孔子以六經作教材,由自己一人進行傳授,從而有利於把握各科知識的內在聯係,使其互相滲透,互相發明。
在講授和答問時,著重培養學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對舉一隅不能以三隅反的這種不開動腦筋的人,寧可暫時停下不教,讓他自己去體會、領悟,自己得出結論來。更要進一步從學習方法上、從啟發心智上,培養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告諸往而知來”的概括、推理、判斷的能力。
第二,重視師生間的互相啟發。在學習上,教師固然是引路人,學生卻是有實踐經驗的戰士,因此師生間各盡其能、各展其長,彼此啟發,必然會相得益彰。子夏一次問道:“‘有酒渦的臉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流轉得媚啊,潔白的底子畫著花卉啊。’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畫的工作在有了白色的底子之後。”子夏道:“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以後呢?”孔子說:“能啟發我的就是卜商啊!”他認為顏淵對他說的話完全接受,無所質疑、反駁,這對自己是沒有什麼促進和幫助的。這裏包含著可貴的“教學相長”的思想。孔子對學生的提問,認為重要的,往往在回答之前即給以鼓勵。如說:“大哉問。”“善哉問”!對學生的回答,有時隻作原則性的指導而留有思考餘地,這就是《學記》所說的“開而弗達”。
舉一反三——啟發式教學的意義。啟發式教學,在今天有重大的意義。
1.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內因論”,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充分啟發、調動學生的內因,盡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然後學習才會是積極而有效的。
2.根據培養目標,我們培養的人,必須是能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獨立解決問題的人。啟發式教學,正是為了這一目的服務的有效方法。
(三)關於溫故知新
溫故知新是孔子經常使用的另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孔子講的“溫故知新”,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探討它。
1.從掌握知識的係統性方麵說,必須處理好新舊知識間的聯係問題。
人們的學習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不斷轉化和推進的過程。由於知識本身有其嚴密的係統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正確解決知識的新舊之間的邏輯聯係問題。在教學上孔子首先強調要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孟子說:孔子多次稱讚水,是因為水具有“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這種特性,就是說水的行程,先填滿了低窪之處,才繼續奔騰向前,一瀉千裏,注入大海。(《孟子·離婁下》)孔子正是這樣有步驟地教育引導學生。他的高足弟子顏淵讚歎他的教學藝術是:“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子罕》)他的另一個弟子子夏說“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張》謹按:倦與卷、捲通,即收束之意)這就是說善於教人的,必然循循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大者遠者。從那裏開始,到那裏結束,完完全全了然於心。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的啊!實際上可以說是子夏對孔子教育方法的讚揚和緬懷。
孔子由近及遠的具體做法是“能近取譬”,就是用學生們日常熟悉的事物作比(譬)喻,來說明較遠的抽象的道理。如用歲寒的鬆柏比喻人的節操;用“眾星拱之”的北極比喻德政;用日夜奔流的河水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如時光)。其他如門戶、邊路、禾苗、大車的橫木、小車的掛鉤等等,都是孔子經常使用的喻體。以近喻遠,以顯喻微,是符合直觀教學原則的。能近取譬,意味著設身處地、推己及人,這在道德教育上,也是實踐仁的方法。
其次,孔子認為掌握知識必須由搏反約,從已知到未知。在掌握一定的可靠知識基礎之上,就能進行概括推理,產生新的認識和判斷。當子張問到“今後十代的禮製可以預先知道麼”的時候,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製,它所廢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麼,假定有繼承周朝而當政的,就是以後一百代,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為政》)孔子認為曆代禮製的沿革,有一定的道理可以遵循,所以由夏、殷、周三代禮製廢除和增加的情況,可以推知以後演變的輪廓。這裏包含著不割斷曆史、應用已有的知識於學習和生活,從而“鑒往知來”的意思,這在思想方法上是可取的。
孔子很重視基礎知識的真實性,他一再說:關於曆代禮製的知識要有充足的文獻資料作根據,才是可靠的,他的名言是“無征不信”。這種態度是科學的。他解釋《易經》的《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就是說,給學生的始業教育和基礎知識,必須是很切實的,極其可靠的,它對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思想意識非常重要,這是聖人的事啊!他教育子路在求知上一定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堅決反對強不知以為知、自欺欺人的態度和作法。他說:“多多地聽,多多地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說出,謹慎地實行,就能減少錯誤,減少懊悔。”這些話值得我們深思。
2.對溫故和知新的工夫說,要求做到學思並重,學思結合。
如上所述,溫故知新從掌握知識的順序說,要求做到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由博反約,從已知到未知;再就對舊的“溫”和新的“知”的工夫說,則要求做到學思並重,學思結合。這是孔子教學理論的一個中心問題。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強調了學與思不可偏廢。在學習與思考兩個方麵,應當以學習為第一,思考是在學習基礎上進一步的加工製作,使所得的知識深刻化、條理化,實現認識的躍進。他用切身體會說明思考必須以學習為前提。他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另一方麵他批評那些遇事不開動腦筋,成天渾渾噩噩生活的人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又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子罕》)他強調“繹之為貴”,並認為君子有九種應該思考的事(《季氏》)。十分明顯,思在學習和修養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的“溫故知新”原則,今天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有三點應該注意:
(1)教師在進行教育前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使教學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如果學生具有這種了解新知識的舊經驗,就把它喚起來;如果沒有,就設法加以彌補。
(2)在教學中,後次複習前次的概念,加強新舊知識的聯係,講述問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注意知識縱的呼應和橫的結合,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徹底了解,鞏固掌握。
(3)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啟發智力,多問幾個為什麼?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養他們善於思考問題的興趣和習慣。
六、師道觀的積極意義
在孔子教育思想中,教師占有特殊位置。因為陶冶學生的品德,指導他們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才能,發展他們的專長,等等,都是教師的重大職責。孔子根據自己教育實踐的體會,對教師提出了多方麵的要求。
首先,以身作則。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這種觀點,充分說明教師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子貢稱讚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頌揚孔子“早正以待”。(《荀子·儒效》)孔子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忠恕信實,言行一致,反省克己,改過遷善;做到斷絕四種偏向:不懸空揣測,不全部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子罕》)他曾自我評價說:“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我沒有這個弊端。”他經常檢查自己:“品德沒有培養,學問沒有講習,聽到義在那裏,卻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了缺點,卻不能改正;這些正是我們所憂慮的。”這些品德,今天對我們做教師的人來說,仍然有學習與借鑒的價值。
其次,學不厭,教不倦。《呂氏春秋·尊師》記載:子貢問孔子:“後世將怎樣稱道您老人家?”孔子說:“我何足以稱道呢?一定要說時,算做好學而不厭煩,好教而不疲倦,大概就是這樣吧!”孔子因材施教所以能做得很成功,重要條件之一是由於他好學不厭,因而博學多能。他“刪《詩》、《書》,訂《禮》、《樂》,讚《周易》,修《春秋》。他還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善於彈琴、鼓瑟、擊磬和唱歌,並善於研討樂理(見於《論語》中《陽貨》、《憲向》、《述而》、《八佾》等篇),也擅長軍事知識。《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一年冉有率魯師與齊軍侵略者戰於郎,勝之。季康子問冉有:‘你對於軍事是學而後能,還是生來就會?’冉有回答道:‘我是學之於孔子的’。由於他具備多方麵的才能,所以在施教時能運用自如,左右逢源,以己之昭昭,使人昭昭。《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當時以博學著名,陳、楚、魯、吳、越諸國的君主向孔子問過關於古代史、植物學、動物學、考古學等方麵的問題,他都能給以正確而完滿的回答。至於一般人向他請教的更多,無庸置疑,他的廣博知識來自勤學好問。試讀下列各段: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同上)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已!”(《公冶長》)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書來,比至日中何事乎?’聖人之好學也,且死不休,念在經書,不以臨死之故,棄忘道藝。”(王充《論衡·別通》)
以上是記孔子的勤學。對於不懂的事情,則虛心向人請教:他“問禮於老聃”,“問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他“入太廟,每事問”。他學無常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稱:“孔子之所以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孔子的誨人不倦,正是以學而不厭為前提的,隻有學而不厭,不斷充實提高自己,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忠誠於教育事業。
再次,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承認學生有勝過自己的地方。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愛護學生、關心他們品德學業的增進和他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看到身旁的閔子騫、子路以及冉有、子貢的表現,感到由衷的高興。原憲家貧,便多多接濟,冉伯牛有了疾病,他去看望,十分傷感。顏淵、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學生有深厚的感情,他說:“自從得到顏回,門人更加親密;自從得到子路,再沒有人敢罵我了!”
孔子很重視學生品德方麵的特點,並且虛心向他們學習。他說:顏回的仁德,子貢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張的莊重,都勝過自己,但他能吸取他們的長處而避免他們的短處,所以能作他們的老師(王充:《論衡·定賢》)。可見,不斷地虛心向他人學習,也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是一個教師應該具有的品質。
對於年青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的希望的。他說:“年少的人是可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成年人呢?”這裏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的發展觀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認為當一種正義事業需要人去擔當時,年輕一代要敢於勇往直前,責無旁貸,即使在老師麵前也不必謙讓。(《衛靈公》)
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無私無隱”。他對學生說:“你們認為我有所隱瞞嗎?對於你們是沒有任何隱瞞的。我沒有那一點不向你們公開,這就是自己的為人。”(《述而》)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你在老師那裏得到與眾不同的傳授嗎?”伯魚告訴他:隻聽到父親教自己學詩、學禮,並沒有與眾不同的傳授。可見,孔子教學對兒子和對學生完全是一視同仁的。
最後一點,孔子認為教師必須懂得教學理論和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他講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能夠做到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師工作,教學生時,不僅給以現成的知識,還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推理、判斷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自己尋求知識的興趣和方法,由“知之”進到“好之”,再進到“樂之”。這就是說:不僅給人以知識,並且還要給人以知識的點金術。使學生能獨立思考,獨立求知,獨立工作,能這樣做的人,才是好的教師。所以孔子諄諄教育他的弟子說:“不學習,怎麼會有心得?不思考,怎麼能夠實行。你們努力啊,這樣才可以作為人師!”(徐幹:《中論·治學》)孔子的這種觀點,對我們今天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教師教書育人,就要開發人才的能源,挖掘智慧的寶庫,善於在萌芽狀態中,發現各方麵的人才,創造條件,循循誘導,使其得到盡量的發展,為祖國的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孔子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學生也很懷念他的教導,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毛主席在《湖南自修大學宣言》裏讚揚古代書院式教學的優點之一是“師生間感情甚篤”。可見重視師生間的感情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優良傳統。
(原載全國教育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孔子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