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法治文化推進依法治國(1 / 1)

劉斌

作者簡介

劉斌,男,1956年10月生,山西朔州人。現為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法製新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律文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曾從事法律史、法律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工作,現主要從事法製新聞學、法治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核心觀點

法治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治國理政模式,法治文化則是一個社會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狀態和精神風貌。

法治文化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內涵,是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的內在動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內在因素。

法治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治國理政模式,法治文化則是一個社會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狀態和精神風貌。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四句話: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們心底和行為方式中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原則、法治精神及其價值追求,是一個法治國度的法律製度、法律組織、法律設施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為方式,是法律語言、法治文學藝術作品和法律文書中所反映和體現的法治內涵及其精神。

為什麼要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內涵,是科學立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的內在動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內在因素。法治文化具有教化與調控的功能,具有軟約束力,在精神與思想深處製約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法治文化對於法治中國建設具有推動作用,人們的社會行為總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們在更深層麵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據法治的精神推動立法、司法和執法走向更高的水準;法治文化還可以使人們具有判斷力,當人們麵對複雜多變的現實或出現立法空白和衝突時,就會借助於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斷。因此,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一個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課題。

那麼,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呢?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一是我們國家不具備法治文化的傳統;二是法律應有的權威和作用尚未形成;三是法治觀念淡薄,法治精神沒有深入人心;四是立法質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司法不公和公信力有待糾正與提高;五是法治工作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法治宣傳的力度和廣度不夠。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有以下幾個路徑:

一、構建以民主、權利、公平正義、法律至上為基石的法治文化價值體係。民主是指由人民當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同時尊重少數人權利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權利是指公民在一個國家的權利體係或社會生活中應當享有的地位與權利;公平是指公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及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機會、程序和結果公平,正義包括政治、社會、法律正義等,體現在司法領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時高效和依法公正審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為評判公民、法人和國家機關行為最基本的準則,其他任何規範都不能與法律相衝突,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能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二、完善法治理論與法治體係建設,這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應當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豐富內涵和內在邏輯,夯實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四中全會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作為總目標,並把它作為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同時也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理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係,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黨和法治的關係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新形勢下,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四、建設法治政府,這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法治的重心在於用法律製約權力,政府是執法主體,必須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對執法領域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

五、抓好隊伍建設,這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法治文化建設需要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質好、業務工作能力強、職業道德水準高、忠實於法律的法治工作隊伍。

六、強化宣傳教育力度、營造法治文化氛圍,這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手段。強化法治文化宣傳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全體公民掌握法律知識、培育法律信仰、增強法治意識、堅持法治原則、弘揚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質,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