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揮憲法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的關鍵作用(1 / 1)

黃進

作者簡介

黃進,男,1958年12月生,湖北利川人。1975年8月參加工作,198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法,是我國第一位國際私法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等職,榮獲中國法學會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兼任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會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特邀谘詢員等。

核心觀點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凸顯了憲法在全麵推進依法治國中的地位。

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憲行事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

我國正致力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文化建設方麵,我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設。

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目標,深刻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什麼是文化?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比如,有人主張,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我個人比較讚成文化是人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或者說是人的活法,或者說是人生活的樣式的觀點。所以我們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今天所講的社會主義文化應該是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樣式,主要表現為精神、思想、傳統、習俗、價值觀、思維方式、文學藝術、風土人情、行為規範等等。而法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尤其應該是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這樣說,法治文化是國家依法治國、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依法司法、所有社會成員依法行為的生活方式。

我們知道,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的構建,全麵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必然從法律製度層麵深入到法治精神內核,從法製體係構建升華到法治文化培育和建設。培育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全麵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因為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在法治,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也在法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進步、法治昌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當務之急。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肯定,法治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完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重要內容;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法治建設和法治文化建設。

由於憲法在我國法律體係和法治建設中居於根本大法的地位,培育和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離不開憲法及其實施。法治文化的本質就是依法辦事的生活方式,而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堅持依法辦事首先要堅持依憲法行事。所以說,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憲行事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四中全會《決定》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這有利於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四中全會還決定建立憲法宣誓製度,即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樣做,有利於彰顯憲法權威,增強公職人員憲法觀念,激勵公職人員忠於和維護憲法,也有利於在全社會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權威。這也是借助憲法權威構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有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