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精神風貌(3 / 3)

總之,隋唐帝國因其博大包容而創造出來的光輝燦爛文明,在人類舞台上大放異彩,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度之一。

開放進取隋唐時代又是一個開放進取的時代。最能體現這種開放精神的,還要數當時女性的種種社會作為和生活作為。

隋唐,特別是唐代女子,奔放開朗,活潑勇敢,所受封建禮教束縛較少,生活比較開放自由。表現在政治上,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是,婦女參政之事屢屢出現;尤其唐前期,甚至蔚然成風。當時不僅後妃參政,公主、女官們也紛紛幹預政事。在此風氣下,終於造就了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名?,一生從政四十年,臨

朝稱製和做皇帝整整二十年,在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印跡。她的行為,可謂中國女性政治的極至,在一向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堪稱空前開放之舉。

如果說,唐代開放之風,以女子稱帝為標誌,達到其高度的巔峰的話,那麼,當時婦女的社會生活,則向我們展示了其開放時尚的更廣闊的層麵。

唐時婦女尚未完全淪為足不出戶、不聞外事的附屬品。她們自幼大多要接受關於詩書禮法多方麵的教育訓練,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喜好騎馬、射箭、逐獵、打球、拔河等體育活動。當時婦女有著單獨、公開的社交活動,各級官吏夫人經常設宴招待女賓,這類活動有助於協助丈夫處理好公務和人際關係。在交往中,女子與異性接觸、交遊不拘禮法,較為自由隨便。此風首先起自宮廷。原來唐宮後妃、女官都不回避外官,每每與之親近交往。民間女子在這方麵似更為開放。她們一般都不回避男賓,可隨意與異性交往。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即寫一位商人妻在丈夫外出時,半夜為一群陌生男客彈奏琵琶。

由此來看唐代兩性間關係,其開放的程度亦令人歎止。“女笄上車,夫人不保其貞清?”。“瓜田李下之短,唐人不譏也。”特別是上層貴族,此風更甚。武則天在做太宗才人時,便與太子私結戀情;她做女皇之後更是廣置麵首。中宗韋後與上官昭容共同私通武三思,韋後還另有男寵馬秦客等多人。至於唐公主們的私生活,則更是放縱無忌。太宗的女兒合浦公主嫁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後,又與和尚辯譏、智勖、惠弘,道士李晃私通。另如高陽、襄陽、太平、安樂、郜國、永嘉等公主皆有情人,而且多是男寵成群。宋朱熹分析唐人兩性關係何以如此開放的原因時指出:“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其說雖有片麵的地方,但也不是全無道理。

隋唐時代的進取精神,首先體現在時人強烈的創新意識方麵。

隋代曆祚雖短,但卻是在不停頓地進行改革和創新中度過的。文帝全麵革新北周官製,創建三省六部製度;廢除九品中正,開始科舉取士;改革府兵製,加強皇權。煬帝盡管是公認的暴君,但他革新的規模和深度都超過了其父。史稱“煬帝即位,多所改革”,並非誇大之詞,如他設進士科;進一步改革均田、租調力役製,除去奴婢、牛和婦女的受田等,均影響深遠。

唐人的改革創新精神更為突出。唐太宗全麵革除隋末弊政,發展完善三省六部製,修訂唐律,全麵確立科舉製度。武則天破格用人,大力發展製科,創設武舉,唐玄宗罷斜封官,改革食實封,唐憲宗改革兩稅,整頓漕運,戡定藩鎮。唐武宗大力滅佛,鎮壓藩鎮,革除科舉弊病。不論是唐前期國力蒸蒸日上之時,還是晚唐國運衰敗之時,貫穿其間的一條主線,始終是不斷創新,不斷改革,力圖矯正時弊,有所作為。

同隋唐最高統治層的創新精神相呼應,當時大臣們的革新精神也很強烈。隋代名相高?、唐初名臣房玄齡、魏徵,皆有改革舉措。玄宗朝的姚崇,被譽為“救時宰相”,對於時政多有改進。以後劉晏改革漕運、鹽稅,楊炎改革稅製,實行兩稅法,“二王八司馬”的“永貞革新”,李德裕的係列改革,等等,皆垂範後世,對曆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甚至是很大的影響。

隋唐人的創新意識實際上在各個領域都有體現。如隋唐文學就是在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之中得到發展的。隋初擯棄六朝頹靡之風的傾向,唐代創造的格律詩及各種新文體如變文、傳奇、詞等,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等,無不充滿著創新精神。其他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亦同樣如此。即使在宗教領域,也充滿著改革創新精神,如唐代佛教不僅在教理上超越了印度,而且其創宗立派,名目繁多,頗能標新立異。至於農業、手工業、科技等方麵,僅從曲轅犁的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問世、火藥的發現和使用等,即不難窺見其所具有的強烈創新意識了。

隋唐時代的進取精神,還集中反映在時人積極的參與意識和頑強的追求精神方麵。

隋唐時期的中國,繁榮強盛,社會安定,人們積極入世的參與意識日益強烈。不少人懷縱橫之誌,以將相自許,渴望建功立業;一些人則以濟世安民為己任,“日為蒼生憂”(李白語),“忘己愛蒼生”(王維語)。當國家危難之際,許多人投筆從戎,舍身報國,把積極入世的參與意識同愛國主義獻身精神緊密相結合。這種愛國主義情懷,奮發向上的思想,構成當時人們精神世界的主體內容。

關於隋唐人頑強的追求精神,最典型者莫過於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的事跡了。玄奘不畏艱險、頑強追求佛理的精神,給世人以極大的鼓舞。唐一行和尚在測量子午線工作中表現出來的頑強追求精神,同樣令人生敬。他在天文曆法上的成就,正是其奮力拚搏、頑強追求的結果。唐鑒真大師,曆經多次失敗,終於渡海到達東瀛,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傳授佛經,弘揚大唐文化,至今仍深受日本人民的敬仰。他的這種拚搏、追求精神,自然是時代精神風貌的寫照。另如詩人杜甫,追求詩的精美,“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完美的無止境追求,同樣是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的反映。

崇文好詩隋及唐初,承緒北朝以來習俗,尚武任俠之風仍盛。但隨著科舉製的確立與發展,世風為之大變,崇文重科舉遂成時尚。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現實,刺激、驅使人們不能不拚命讀書,力圖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這自然大大激發並促成了整個社會的崇文重科舉風氣。

事實上,重視科舉與崇文世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二者互相推波助瀾,蔚然成風,為隋唐時代精神風貌的長卷,平添了多彩的一頁。當然,科舉製在隋唐時期尚處在初期階段,當時由科舉而造成的崇文之風,與科舉成熟期明清時代那種病態的崇文風氣相比,尚有很大距離。

隋唐,特別是唐代,對詩的喜好,也構成該時代精神風貌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凡提到唐,就不能不講這個時代的詩,就不能不講這個時代人們對詩近乎狂熱的喜好。

唐人好詩,且有這樣幾個特點:1.詩酒雙全唐人固然好詩,但同時也喜歡飲酒。“詩言誌”;酒亦能抒發心中的喜悅和排遣胸中的鬱悶。二者實際上有著絕妙的相通之處。唐世著名詩人,差不多都是詩酒雙全式的人物。如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詩聖杜甫,幾乎不能一日無酒;賀知章、白居易,均是詩酒俱佳;韋應物,房孺複,人稱詩酒仙,等等。

當時的詩人,還喜聚飲。在歡聚之中,他們互相比詩、拚酒,其樂無窮。一次,李白、賀知章、李?、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位著名詩家,在長安一酒樓聚飲賦詩。杜甫有《飲中八仙歌》記其事,內中描述八人的醉態雲:“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李?)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李適之)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以上所述諸事,雖屬文士雅致,但卻真實地反映出唐人對詩、酒的特別喜好。

2.詩相唱和

唐人好詩,而且喜歡寫唱和詩。當一個人寫了詩,別的人相應作答(大多是按照原韻),叫“唱和”;這樣的詩作,叫“唱和詩”。唐詩中,唱和詩占有較大的分量。如《全唐詩》所收白居易送給元稹的詩就多達130首,與劉禹錫之間互相唱和的詩幾近200首。由此可見唐時唱和詩的盛行。

王之渙同王昌齡、高適為摯友,相互常以詩唱和。一次王之渙寫了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即以《出塞》相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則以《和王七(即王之渙)度玉門關聽吹笛》相酬:“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從這三首唱和詩,不難領略唐人詩相唱和的一些基本特色。

唐時文人還每每寫些戲題詩相贈答。如李白風趣地描述杜甫作詩的辛苦道:“飯顆山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白居易調侃名僧光上人曰:“紫粉筆含大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芳情相思知多少,惱得山僧悔出家。”這類“戲贈”詩,可算得上唐人詩相唱和的一個小插曲了。

3.臨勝題詩

一般地講,隻要經濟許可,人們喜遊名山大川,登臨勝跡,領略大自然之美,當興之所至,還不免要抒發情感。對好詩的唐人來說,揮毫題詩,自是其理所當然的選擇。

唐人臨勝題詩,留下了許多驚世名句。如李白寫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寫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船過三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岑參寫大雁塔:“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杜牧烏江亭悼項羽:“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赤壁懷古:“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王維寫輞川春夜溪山月出鳥啼的境界:“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常建寫興福寺(破山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就連臨勝後的回憶,也寫得異常絕美,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通過上舉的例子,唐人臨勝題詩意境之開闊,思維之敏捷,想象之豐富,感情之深沉,藝術之成熟,已經躍然紙上了。如果由此出發,再將唐人對琴棋書畫、飲茶觀戲、打球郊遊等方麵的愛好聯係起來考察,那麼,你便不能不讚歎他們普遍具有的良好文化素質,便不能不讚歎他們那種充滿豪氣與生氣的精神風貌。正是這樣的人民,才創造出大唐帝國高度發達的文明。

§§第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