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節日(1 / 3)

我國各民族有多種多樣的傳統節日,一年四季不同的節日又有不同的風俗活動,每個節日各有它的來曆以及獨特的發展過程。傳統的民族節日除個別節日及道教、佛教等宗教節日外,大部分都起源於周秦時代。因而周秦漢唐時代是中國節日風俗活動重要時期。中國傳統的節日雖多,但以新年、清明、端午、中秋最具多元性的意義。

一、新年

年節探源在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節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莫過於新年了。追本溯源,有數千年悠久曆史,橫向影響及祖國四麵八方,以至海外華僑和華人。在中國曆史上,每逢新年,上自帝王宮廷,下至荒村鄙野,都要進行慶祝,那麼,我國最盛大的年節是怎麼來的呢?

年節起源與計時單位的年有關。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發達而著稱於世界的國度。因此,“年”的時間概念最初就是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循環而逐步認識的。在西周初年就出現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的活動。《詩經·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不過這種年終慶祝農業豐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動,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節日,它並未固定在某一天進行。但是,它已經有了基本規律,大約一年一度,在新舊兩年交替的時候進行。這些慶祝活動正是年節的雛形,後來的年節風俗正是從這裏萌芽,並逐步發展起來。

當曆史進入漢代,由於“休養生息”政策的施行,社會經濟日趨繁榮,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日益豐富,於是形成年節的風俗活動的曆史條件成熟。

年節形成於漢代,也與曆法定型不無關係。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北鬥星鬥柄旋轉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然而“年”的時間概念,卻因時代的不同而異。每一次王朝更替,帝王易姓,天子為了表示“受命於天”,就要“改正朔,易服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曆代改曆法後將每年的第一個月稱“正月”,一年十二個月依次變化。漢初,依然沿用秦代顓頊曆,以今之九月為一年之終,以十月為一年之始。因而漢初的除夕之夜就是現在的陰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則是十月一日。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後,因以前的多次改曆,均不準確,另作“太初曆”,仍以夏代的正月為歲首(所以至今民間把陰曆稱為“夏曆”),並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隨著年曆的確定,每年的年節風俗活動,也就隨著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襲下來。

秦漢時代,“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說”廣泛流行,方術之士遍天下,時講災異,時講祥瑞,巫術風行。許多節慶生活本來就源於迷信,而維係新舊兩年更替的年節,也必然染上迷信色彩。於是本來在周代就產生的年終慶豐收和祭祀祖宗的習俗,又同驅妖除怪的巫術聯係起來,隨之而產生了一係列風俗活動。盡管漢代年節處於草創時期,但年節的時間順序已和現在差不多。

從除夕到元旦,圍繞著這兩天會有一係列有風趣的活動。

除夕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除歲。在年節中,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漢代人很迷信,尤其懼怕疫癘與惡鬼,在年終到來時一麵歡度佳節,喜慶豐年,一麵驅疫癘,除惡鬼。所以把這一夜稱為除夕。

除夕,首要任務是防鬼進家,削桃木梗製成神荼、鬱壘兩人形象,立於門上。這便是中國門神的雛形。

漢代人為什麼要樹立神荼、鬱壘兩人的形象呢?據漢人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黃帝書》說,上古之時,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鬱壘,居住於風景秀麗的度朔山下,他們把禍害人間的惡鬼都用葦索捆縛起來,讓老虎吃掉。這個傳說當時廣泛流傳於民間。蔡邕《獨斷》也有類似之說,因此漢代人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鬱壘二人形象立於門上“以禦凶”。同時在門上掛葦索,供神荼、鬱壘兩個門神作縛鬼喂虎之用,稱之為“懸葦”。張衡在《東京賦》中就寫道:“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正是這一風俗的真實寫照。到了隋唐時代依然如此。

在漢代舉行驅鬼活動僅靠神荼、鬱壘兩位神仙,隻能把厲鬼拒於門外,尚不能把凶鬼癘疫驅除幹淨。因而,在除夕這夜,還要舉行一種擊鼓驅鬼除瘟疫的舞蹈儀式——逐儺。“逐儺”亦稱“儺”或“大儺”,它起源於原始的巫舞,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在民間一直盛行不衰。

從《後漢書·儀禮誌》記載看,漢宮“大儺”活動規模浩大,盛況空前。這種驅鬼儀式雖為迷信,但它反映了人們征服自然災害的一種美好願望。

到了唐代,除夕時的儺舞已發展為儺戲。這是一種“以歌為職,娛神又娛人”的歌舞,為朝野喜聞樂見。唐代驅儺雖仍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娛樂成分大大加強了。宮廷驅儺由太常寺主持,有音樂伴奏,表演者經過化妝。表演時不僅朝臣們可攜眷觀賞,尋常百姓也可欣賞。

除夕之夜,最受人們重視的是“守歲”風俗。漢代以後,每逢除夕夜,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隋唐時代,守歲之風尤為盛行。帝王宮廷在除夕守歲,燃檀香篝火,大擺酒宴,極盡豪華奢侈。隋煬帝時,每當除夕夜,就在皇宮用沉香、檀木架篝火,常常一夜燒木料二百多車,火焰衝天,高達十餘丈,香聞數十裏。唐代亦如此。

唐代宮中守歲擺宴,侍臣還需應製作詩。此時正是禦用文人在皇帝麵前顯示才華的佳機。唐代除夕守歲的應製詩連篇累牘,大部分文辭華麗而內容空泛無物。但是有些守歲應製詩,也反映出唐代宮廷除夕守歲活動的盛況來。像著名宮廷詞臣沈亻全期的《守歲應製》詩寫道:“南渡輕水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殿上燈光爭烈火,宮中亻辰子亂驅妖。宜將歲酒調神藥,聖祚千春萬國朝。”詩中所寫的輝煌明燭、宮燈烈火、驅儺除妖、王臣禦筵、管弦歌舞、除歲飲酒等,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宮廷除夕風俗畫圖。

但是,當走出那巍峨宮闕,離開豪華奢侈的長安京城,守歲的風光就大不相同了。中唐詩人賈島每年除夕守歲時,必取一年所作之詩,置於幾案上,以酒肉為祭,焚香再拜。賈島祭詩是珍惜自己心血換來的詩作,對一年得失的總結,寄希望於來年。那些戍守邊關的將士,謫貶蠻荒僻地的官吏,潦倒旅途館驛的遊客,此時此刻,望月月未圓,望家家不見,孑然一身,孤燈相伴,豈不淒涼傷感。白居易也曾在旅途中過年,一首《客中守歲詩》道出了催人淚下的節日思親之情:“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旅途風塵,孤燈寒舍,白居易思鄉又思親,無酒隻有愁,九曲回腸,遙係千裏。

元旦除夕夜盡,一聲金雞長鳴迎來的就是元旦。在漢代人眼裏,新年伊始,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佳節良辰。新年的主要活動是行朝賀禮、祭祖、拜年等活動。

朝賀禮始於西漢。自從叔孫通製定禮儀之後,無論是皇帝,還是有識之士,無不重視朝賀禮,尤其是元旦的朝賀禮。東漢時,每逢元旦佳節,京城更是車水馬龍,如同鬧市。元旦黎明時,夜漏未到七刻,各級官吏,上自諸侯、三公九卿,下至四百石的小吏,都要來給皇帝行賀年之禮。一個個華衣鮮服,高冠博帶,聚在宮前。皇帝也興致勃勃地來到德陽殿接受群臣的朝賀。這次朝賀因為是在正月正日,所以也叫“正朝”。漢代製度,群臣入宮拜年時,公侯要奉送玉璧,俸祿二千石的官員送羔,千石、六百石的官吏送雁,四百石以下的小官送雉,以作拜年之禮。皇帝也要設宴款待群臣,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都可以上殿,在禦前舉觴敬酒呼萬歲。在鑼鼓弦樂聲中,君臣飲宴歡度佳節。在元旦君臣宴樂之時,皇帝借機考查臣僚學問,《後漢書·戴憑傳》記載,大經學家戴憑為侍中時,正旦朝賀,皇帝為百官賜宴,並令通經史者互相考辯詰難,如有解釋經義不通者,奪席而起,讓座給通者。戴憑以他淵博的經學知識連連獲勝,連坐五十餘席,以致當時京師中傳為佳話“解經不窮戴侍中”。

隋唐時代,天下一統,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元旦朝會之俗在帝京自然成了曠代盛舉。唐代皇帝元旦不僅要受本朝百官朝賀,而且來自遠方的少數民族和附屬國的首領及使臣也來奉禮恭賀,以至於馳道冠蓋相望,羽旄飛馳;朝堂大殿鍾鼓喧天,絲竹震耳。和除夕一樣,唐代元旦宮廷禮俗與風俗互相滲透。據《唐詩紀事》景龍四年(710)正月朔,唐睿宗賜群臣柏葉,這是飲椒柏酒的風俗在宮廷禮俗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