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宗教(2 / 3)

道教的核心內容及表現形式道教所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教的核心內容呢?本來,“道”在中國思想史中是一個具有無窮意義的詞彙,各派思想家都使用它。老子把道看做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是一個超越時空、永恒存在的東西,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莊子繼承了“道”的哲學,又把人引申發揮了進去,認為隻有與作為終極原則的道合為一體的人,才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才是一個自由自在、物我兩忘的真人、神人或仙人。這種老莊哲學道被道教所吸取,並推尊老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但是從後來道教的發展情況來看,其思想內容卻與老、莊越來越不相一致,老莊哲學漸漸成為一種文飾,隻有神仙信仰才是其核心思想。認為在世界上有仙境、有形體長生不死的活神仙,人們可以追求而登仙,這就是道教的核心內容與最顯著的特點。

為了長生不死,達到理想的仙境,道教有一係列複雜的諸如道功道術、齋醮科儀等表現形式,但仔細歸納起來,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個方麵的技術:一是修煉道功,包括服食、行氣、房中術、守一、內丹和外丹等內容;二是齋醮、符?等道術,包括占卜、符?、禁咒等內容。

雖然生、老、病、死乃宇宙中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但道教認為可以通過自身的修煉,達到祛病延年、長生不死的目的。所以曆代道教徒都把修煉放在首位,在不同的時期,產生了不少具體化的實踐方法和修煉派別,例如清靜無為派,煉養派,服食派、符?派。這種修煉不僅有它祛病延年、長生不死的獨特目的而且有它自成體係的理論,即以“人與宇宙同一”為核心的理論。道教認為對一切人來說,“氣”是最重要的,人要想與宇宙天地一樣綿綿不絕永恒長存,就應當回到“氣”的最初狀態,而回到“氣”的最初狀態的方法,就是仿效宇宙天地默默無為,虛空寥廓,周流不殆,元氣永存,清心寡欲,並注意不斷吐故納新,保養與補充元氣。至於其他如呼吸、導引、服食、內丹、房中等,無非是要求修煉者不僅要摒除雜念,專心致誌,進入境界,而且要懂得經絡運行次序,知曉醫藥知識,最終做到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老。從某個方麵來說,道教修煉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理與心理的保健方法,但長期以來,它卻裹著一層迷信的外衣,與陰陽八卦及外丹術混雜一起,走向了神秘主義。

道教有著十分繁縟的齋醮儀式,齋是指整潔身心口、調和心性的儀節,醮則是指上章祈求等一係列具體的祭禱禮儀。由於齋和醮在內容和程序上相互聯結,密不可分,故往往齋醮連稱一起。最常見、最基本的齋醮程序為:設壇、上供、燃燈、燒香、升壇、禮神、存念冥想,高功宣衛靈咒、鳴鼓、發爐、降神、迎駕、奏樂、獻茶、散花、步虛、讚頌、宣詞、複爐、唱禮、祝神、送神等。道教對齋醮的作用十分重視,認為一個有誌於學道的人如果不潛心修習齋戒,就像入寶山空手而歸,白白地在山林中修行而得不到任何益處。

道教還從事著許多道術,占卜、符?、咒術即是其中最主要者。道教承襲古老的巫覡之風,以占卜為溝通神意之術。後來又逐漸演變為卜卦、抽簽、測字等等。“符”是道士書寫的一種筆畫彎曲、似字而又非字的圖形,又稱作“神符”“符圖”等。根據道教的說法,符是道士從天神那裏得來的,服符書、佩符圖即可“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在道教中通常是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的冊文,稱“法?”或“寶?”。認為?是“太上神真之靈文,九天眾聖之秘言”,掌握了?,就具有了代表天神役使三界官屬的權威。一般情況下?中都有相應的符圖,故符、?並用,統稱“符?”。同時,在壇醮祈禳活動之中,與符?並用的還有禁咒。禁咒,又稱作神咒、神祝,即天神的語言。咒也同符、?相同,具有感召神靈、役使鬼神的作用。生病者念神咒,就可召神為之除疾。在道教中,咒的名目很多,每個符都有相應的咒與之相配,在齋醮儀式之中,各種神咒更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的普及魏晉南北朝佛教進入飛速發展階段,並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寺院、佛塔、石窟等也林立全國大江南北。隋唐時期,中國恢複統一王朝,佛教則進入鼎盛時期。唐朝皇帝雖然自認是道教教主老子的後裔,積極扶植道教,但並不排斥佛教,而是道、佛二教並重。唐太宗時下令在全國大建寺廟,特別是為從印度求法歸來的玄奘建慈恩寺,修建藏經的佛塔(大雁塔),組織大型譯經場所。高宗時又在首都長安和各州設立官寺,以祈求國泰民安。太宗、高宗還作《大唐三藏聖教序》《序記》,宣揚佛法。武則天則是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將佛教排在道教之上,造大型佛像;由於她利用《大雲經》神化自己奪取政權,又令各州設大雲寺,使寺院經濟得到發展。肅宗、代宗、懿宗等皇帝還親自到扶風法門寺奉迎佛骨,“佛骨至京師,導以禁軍兵杖,公私音樂,沸天濁地,綿亙數十裏”,搞得長安舉城若狂,“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由於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和宣揚,佛教在這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佛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大量的翻譯,取得了斐然可觀的成績。朝廷設立譯經館,或指定寺院,或組織譯場,主持和資助譯經活動。唐代在譯經方麵貢獻最大的玄奘,俗姓陳,洛州偃師(今河南偃師)人。他以佛經譯文頗多謬誤,決計西遊,於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去天竺求學,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帶回佛經六百多部。回國後專事翻譯佛經長達二十多年。玄奘精於漢文、梵文,兼有直譯與意譯之長,共譯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還將西行途中的所見所聞記述下來,撰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成為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和中亞以及印度等國曆史的珍貴資料。

唐中期以後,由於寺院經濟的過度膨脹,引起了朝廷和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加之藩鎮割據勢力強大,中央財政收減少,敬宗、文宗以來,反佛、滅佛的空氣逐漸濃厚起來。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終於頒發了毀佛的詔令,當時被毀寺院達四千六百多所,僧尼還俗者達二萬六千五百人,佛教在這時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