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文壇眾多的酒仙、酒客中,李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一生嗜酒,寫下了許多寄托情懷的酒詩,其中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佳句。吟誦一代文豪李白的酒詩,可以領略到唐代文人飲酒的情懷和誌趣。
酒令是飲酒活動中極富趣味的遊戲勸酒方式。酒令用於行酒,是以聚飲者共同認可的各種方式決出彼此的勝負,最後由勝者罰負者飲酒。古代的酒令有許多種類,大致可分為籌令、雅令、骰令、通令四個體係。
酒令的起源,與古代的投壺之戲有關。“酒令”一詞出現於漢代,酒令作為一個專有名稱,特指勸酒遊戲活動,則是從唐代開始的。《唐國史補》卷下雲:“古之飲酒,有杯盤狼藉,揚觶絕纓之說,甚則甚矣,然未有言其法者。國朝麟德中,壁州刺史鄧宏慶始創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稍雲而大備,自上及下,以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頭盤,有拋打,蓋工於舉場,而盛於使幕。”可見唐代的酒令已有不少花樣,後世流行的四大類酒令在唐代均已出現。江蘇丹陽曾出土過一套唐代的酒令籌實物,令籌上刻寫的令辭均采自《論語》。可以認為,中國酒文化傳統的酒令體係是在唐代形成的。
飲茶飲茶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古人飲茶特別講究,其精髓在於“品”,品茶的色、香、味、形,解渴則在其次。飲茶的全過程,既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也是一項高雅的藝術,由解渴式的飲茶升華為藝術性的茶道,是在唐代完成的。
茶這種植物,古代稱為荼、茗、皒等,唐代以前沒有“茶”字。將其名稱定寫為“茶”,是從唐代開始的。不過,食茶和飲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取材於先秦,成書於漢代的《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其中就有對茶的可靠記述。漢代飲茶已成風尚,茶在當時已是日常的重要飲料,並已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廣為流通。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頗盛,嗜茶者甚眾。以茶代酒,用茶待客,已是習見的平常之事。總的說來,隋唐以前的飲茶,屬於解渴式的粗放飲法,不很講究茶藝,尚未形成茶道,也沒有“茶”這個字。
進入唐代,茶事大盛。“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人之所資,遠近同俗。既祛渴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切”,飲茶之風空前。生活在唐代中期的陸羽,撰茶學巨著《茶經》,將飲茶帶入全新的意境,茶道隨之形成。《茶經》集中唐以前茶學之大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百科全書,影響深廣,陸羽因此而被後世奉為茶神、茶聖。
唐代產茶的地區很廣,各地都有品質優良的名茶。《唐國史補》卷下記述了今江、浙、湘、川、閩等省所產名茶20餘種。陸羽在《茶經》中,將主要產茶區分為五大片,即山南、淮南、浙西、浙東、劍南;對同一地區不同地點所產的茶進行了評價,如山南以峽州茶為上,淮南以光州茶為上,浙西以湖州茶為上,浙東以越州茶為上,劍南以彭州茶為上。按品質高低,品評出各地所產茶葉的質量,在飲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助於優質名茶的選育和推廣,也是從粗放式飲茶過渡到精致品飲的標誌。
中國古代的茶道,在唐代已形成完整的體係,采茶、製茶、煎茶、飲茶都有明顯的規範。以飲茶過程中的各種用具為例,《茶經》製定了二十四種茶具,這些各有用途的茶具不可或缺,為品飲者所必備。唐代茶具實物屢有出土,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法門寺茶具均為銀器,品種較為齊全,有碾茶、羅茶用的茶碾、茶羅,烘茶用的籠子,煎煮茶湯用的風爐、皔、火皕、茶匙、則、熟盂,點茶用的湯瓶、調達子,貯茶貯鹽用的盒、簋、鹽台,飲茶用的茶托、茶杯等。其中多數器具屬於《茶經》所述二十四種茶具之列,應是遵循陸羽設計的茶具規範製作的。茶具的繁多和規範,體現了茶道的繁縟和嚴謹。
唐人煎茶十分注意水的選用。《茶經》中說,煎茶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次,陸羽等人還對全國各地的水質進行係統地品評,排出高下等次。據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記載,與陸羽大致同時的劉伯芻,“為學精博,頗有風鑒”,他品評天下名水,將宜於煎茶者分為七個等級:“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鬆江水,第六;淮水,第七。”
唐代煎茶,是把茶末放在水釜中烹煮,其關鍵在於煎水。陸羽總結出了煎水過程中水從初沸到全沸時的“三沸”之法,唐人認為,從釜中盛出的第一杯茶水味道最美,三沸之後便不值得品味,隻可用來解渴。
隨著茶道的形成,唐人飲茶進入了新的境界,茶宴、茶室、茶肆等應運而生。茶宴即以茶宴請賓客,又稱茶會、湯社、茗社等。以茶待客古已有之,到唐代正式出現了茶宴。唐代的茶宴有多種形式,或盛宴款待眾多賓客,或好友數人小聚品茗談心。大型茶宴以在顧渚山舉辦的最為有名。顧渚山位於湖州和常州的交界處,湖州產紫筍茶,常州產陽羨茶,都是作為貢品進獻皇帝的,對茶的品質要求極高。每逢早春造茶時,兩州太守都要到顧渚山來監製,並邀請許多社會名流共同品評和審定,這樣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茶宴。茶肆,又稱茶坊、茶屋、茶攤、茶鋪、茶館等等。茶肆唐代已有,稱為“茗鋪”。《封氏聞見記》說,當時北方的飲茶之風甚盛,“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頗多”,城市一般“多開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北方尚且如此,作為茶葉生產地的南方,茶肆的繁榮景況可想而知。
食療提倡合理飲食,以食當藥,是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大傳統。在先秦以來的許多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食療方麵的記述。到了唐代,出現了專門研究食療的學者和著作。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畢生致力於醫學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他總結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自己的醫學實踐,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後人尊奉為藥王。兩部著作都有專章論述食療食治,對古代食療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千金要方》全書三十卷,其中第二十六卷專論食治,後來又被稱為《千金食治》,記錄了孫思邈的食療理論和實踐。《千金食治》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等篇,果實篇記果實類二十九種,菜蔬篇記蔬菜野菜五十八種,穀米篇記穀類食物及穀物釀造品二十七種,鳥獸篇記述包括蟲魚在內的動物和乳品四十種。上述各篇詳細敘述了各種食物的性味、藥理和功能,從食療和養生的角度品評食物。
《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姊妹篇,是為補《千金要方》
的不足而作的,兩書宗旨相同,內容相近。《千金翼方》中談到了飲食方麵的一些禁忌,提出了一些與飲食有關的健身和養生之術。
孟詵,寫出了中國第一部食療學專著《補養方》,此書後來由孟詵的弟子張鼎作了一些增補,改名《食療本草》,收載食療方劑二百二十七個。這部著作彙集了大量的藥用食品,在每種食物品名下均注明性味、服食方法及宜忌等,對有些食物多食或偏食可能招致的疾患一一說明。敦煌藏經洞曾發現其殘卷,編號為斯76.《食療本草》的內容更加豐富,食療理論更加完善,以食治病祛疾的針對性更強,食療的方法更加多樣和具體,是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食療學專著。
大約從唐代後期開始,一些食療著作已不滿足於探討單味食物的治療保健作用,開始了複合方劑的研製,以藥入食,以藥當餐,改用藥為用餐。藥與膳的結合,將古代食療學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代表性著作是生活在唐代末年的蜀地名醫昝殷的《食醫心鑒》。介紹相關的食療方劑,先說明療效,再列舉食物和藥物名稱與用量,並說明製作和服食方法。
食療學的形成和發展,是飲食文化升華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人們的飲食已不僅僅滿足於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味覺,已開始注重飲食的保健、治病和防病的功能,反映了飲食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